331湄公河三角洲的稻丝(4 / 5)

加入书签

茅的清香,比黎婆婆以前织的还好看。

    “这是……稻丝竹纹织!”阿明凑过来看,眼睛都亮了,“我要学!织成船帆锦,肯定能卖给渔民!”

    黎婆婆摸着织锦里的蓝丝,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竹编织锦变出新花样,这手艺,终于有传人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颂猜跟着黎婆婆改良技艺:他们用蓝丝增强桑丝的韧性,让织锦更耐用;用香茅染出不同深浅的绿色,织出渐变的稻穗图案;还把湄公河的渔船、稻田、竹屋图案织进锦里,让织锦更有地域特色。当他们把第一块“稻丝竹纹织”拿到三角洲的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渔船做个帆!”一位渔民举着越南盾喊道,“又轻又防水,比塑料布好用多了!”

    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家居设计师更是当场定下了两百块的订单:“我要把这种织锦做成窗帘和靠垫,肯定能在新加坡卖爆!”

    阿明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黎婆婆的手说:“婆婆,我不去城里打工了,我要跟着您学竹编织锦,以后织很多很多稻丝竹纹织,让所有人都知道湄公河的手艺。”

    贸易和交易中心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艾拉联系了越南、泰国、新加坡的纺织市场和渔业合作社,重启了“湄公河-暹罗湾-南海”的水乡丝绸贸易路线,还在三角洲的中心城镇建了“湄公河桑蚕交易中心”。交易中心的屋顶用竹篾和茅草搭建,墙壁上画着稻桑套种的场景和竹编织锦的图案,里面分为织锦区、稻桑产品区和技艺交流区。开业当天,来自东南亚各国的商人、设计师和农人齐聚一堂,湄公河的稻丝竹纹织、乌蒙山的蓝丝、冰岛的极光蓝纹暖织、诺曼底的蕾丝摆满了货架。

    “我们已经和泰国的渔业合作社签订了长期订单,”艾拉兴奋地对风澈说,“他们每月要五十块稻丝竹纹织,用来做渔船的帆和渔民的雨衣!”

    一个月后,湄公河的稻桑田迎来了丰收。守苗爷爷培育的“抗涝稻香桑苗”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带着水稻的清香,蚕宝宝吃了桑叶,吐出的蚕丝既有稻穗桑丝的细腻,又有蓝丝的韧性,被称为“稻蓝丝”。用这种蚕丝织成的稻丝竹纹织,抗涝防水,还带着香茅的清香,很快就成了东南亚市场的抢手货。

    黎婆婆的风湿也好了很多,她决定举办一场“湄公河稻桑文化节”,邀请各国商人、设计师和农人参加。节日当天,三角洲的稻田里张灯结彩,到处挂满了稻丝竹纹织和桑蚕灯笼。黎婆婆带着阿明和十几个年轻学徒,在稻田边演示竹编与织锦;守苗爷爷和颂猜则展示抗涝稻香桑苗的培育技术;阿琳和艾拉合作,用稻蓝丝和竹篾织出了一幅巨型挂毯,上面绣着湄公河的渔船、稻田、竹屋和全球桑蚕贸易路线,边缘还缀着稻穗和香茅。

    风澈站在挂毯前,对着众人说道:“湄公河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在水乡泽国,传统技艺也能找到生存的土壤——只要我们愿意结合本地的稻、竹、香茅资源,愿意创新融合,就能让桑香飘向每一片稻田。接下来,联盟计划在湄公河三角洲建立‘东南亚稻桑基地’,让抗涝稻香桑苗和稻丝竹纹织走向东南亚的每一个水乡。”

    越南的农业部长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