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湄公河三角洲的稻丝(2 / 5)
壤疏松,预防桑苗烂根;还能当基肥,给桑苗提供养分——湄公河三角洲的稻田多,秸秆到处都是,不用花钱买。”
艾拉则捧着阮氏秋带来的河泥样本,用PH试纸测试:“这泥碱性重,还黏,得加腐叶和蚕沙,中和碱性,改善透气性。我们可以在桑园周围挖排水沟,把多余的水排进湄公河,防止积水。”
二十天后,“丝路号”终于停靠在湄公河三角洲的胡志明市港口。港口旁的稻田里,几个农人正忙着收割早稻,远处的竹屋在水雾里若隐若现。黎婆婆的孙子、十三岁的阿明,已经在港口等了三天,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短褂,手里攥着一张黎婆婆画的竹编图谱:“婆婆的手肿得握不住竹篾了,她说要是你们来了,就带你们去看稻桑田。”
跟着阿明穿过一片水汪汪的稻田,众人终于见到了湄公河的稻桑园——那片位于稻田埂上的桑林,原本该是翠绿的叶片,如今却全是发黄的枝条,根部泡在发黑的积水里,轻轻一拔就断;旁边的竹棚下,几个竹编蚕匾歪歪扭扭地堆着,匾上的桑丝已经发黑;不远处的竹屋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用热水敷手,手指关节肿得像小萝卜,那就是黎婆婆。
“你们……真的来了,”黎婆婆听到脚步声,慢慢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去年洪水淹了半个月,桑苗全烂了,今年的早稻收得少,田埂都快塌了。阿明想去城里打工,说编竹匾赚不到钱,可这手艺……是我妈妈教我的啊。”她指了指墙上挂着的旧竹丝船帆锦,锦面上的稻穗图案已经褪色,但还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守苗爷爷立刻蹲在田埂上,用小刀切开一根桑苗的根部,里面已经发黑发臭:“是洪涝导致的根腐病,得先把烂苗拔掉,再用水稻秸秆灰改良土壤,搭浮式温室,才能让桑苗活。”
颂猜则跟着阮氏秋去收集水稻秸秆:“要选刚收割的新鲜秸秆,烧成灰后肥力足。”他把秸秆堆在田埂上,点燃后烧成灰白色的灰烬,再和河泥、蚕沙混合:“按秸秆灰3份、河泥5份、蚕沙2份的比例混合,铺在田埂上,既能疏松土壤,又能预防烂根。”
当晚,支援队在黎婆婆的竹屋旁召开会议,借着煤油灯的光,制定了“湄公河稻桑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 培育抗涝稻桑苗:用湄公河本地稻穗桑苗与联盟的抗腐桑苗嫁接,用水稻秸秆灰改良土壤,搭建竹编浮式温室,抵御洪涝;
2. 复活竹编蚕匾织锦技艺:阿琳和颂猜跟着黎婆婆学习传统竹编与织锦,将蓝丝与竹篾、桑丝结合,改良出“稻丝竹纹织”,用机器辅助竹篾加工,降低学习难度,吸引年轻人;
3. 打通水乡贸易:艾拉联系东南亚的纺织市场与渔业合作社,将稻丝竹纹织推向户外与家居市场,同时在三角洲建“湄公河桑蚕交易中心”,展示稻桑套种与竹编技艺。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守苗爷爷就带着颂猜和当地农人钻进了稻桑田。他教大家挑选嫁接用的稻穗桑苗:“要选直径两厘米的健康枝条,上面得有三个饱满的芽点,这样嫁接后成活率高。”说着,他用嫁接刀在稻穗桑苗的茎秆上切出一个“十字”切口,将联盟带来的抗腐桑苗枝条削成对应的形状嵌进去,再用浸过香茅汁的麻布缠绕固定:“香茅汁能杀菌驱虫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