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冰雾共生:风澈的极寒探险笔记(4 / 6)
了大面积的白化现象。
“是‘噬氧藻’!”林霜看着显微镜下的水样,脸色发白,“这种藻类在低温的淡水中很常见,繁殖速度极快,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而且它分泌的毒素会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我们投放暖穗麦时,没有检测到噬氧藻的存在,可能是钻探时的震动,把湖底深处的噬氧藻孢子唤醒了!”
风澈看着监测屏幕上不断下降的含氧量,心里一阵着急。他翻开花册,快速浏览之前的笔记,当看到沙丘星的沙晶花能释放氧气时,突然想起一种植物:“氧泡藻!我们在沼泽星的厌氧水体里见过,它能在低氧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且它的细胞壁能抵抗毒素!种子箱里应该有样本!”
周明立刻从种子箱里找出氧泡藻的样本,这些样本是用密封的玻璃管保存的,里面的藻液呈淡绿色,含有大量的气泡。王玲立刻对氧泡藻进行耐低温测试:“氧泡藻能在0℃以上的环境中存活,而地下湖泊的水温是11℃,刚好适合它生长!而且它产生的氧气会以气泡的形式附着在叶片上,能直接被暖穗麦吸收!”
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氧泡藻需要光照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地下湖泊位于冰层之下,只有少量的光线能透过冰层,根本不足以支撑氧泡藻的生长。“我们可以用炽光藻的发光原理!”风澈突然说,“在火山星时,炽光藻能在黑暗中发光,我们可以提取它的发光基因,导入氧泡藻中,让氧泡藻在黑暗中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赵研究员立刻联系总部,请求发送炽光藻的发光基因序列。两小时后,基因序列传输完毕,周明和王玲在临时实验室里,用基因编辑设备将发光基因导入氧泡藻的细胞中。当编辑后的氧泡藻被投放到地下湖泊时,奇迹发生了——藻液开始发出微弱的蓝光,随着时间的推移,蓝光越来越亮,湖水中的气泡也越来越多,含氧量以每小时0.5mg/L的速度回升!
“成功了!”24小时后,含氧量恢复到了7mg/L,暖穗麦的叶片重新变得翠绿,水绵苔的白化现象也停止了,湖底的噬氧藻因为氧气充足,繁殖速度明显减慢。风澈在画册上画下了这一幕:湖水中的氧泡藻发出蓝光,气泡围绕着暖穗麦的根系,旁边标注“第二层共生:氧泡藻(发光基因)+暖穗麦+水绵苔”。
就在团队以为危机已经解除时,新的麻烦又找上门来。第十天晚上,冰雾星突然刮起了强烈的“冰雾风暴”,风速达到了每秒30米,冰雾中的酸性微粒浓度是平时的5倍,临时生态站的防水布开始出现破损,棚顶的金属支架被腐蚀得越来越薄,随时可能坍塌。
“风暴会持续12小时!”慕容冷越盯着气象监测仪,声音里满是焦虑,“我们的生态站根本抵挡不住这样的风暴,必须立刻加固!但外面的温度已经降到了-60℃,出去加固的人会有生命危险!”
风澈看着棚外呼啸的冰雾,突然想起晶鳞藤的鳞片能反射酸性微粒。他翻开花册,指着晶鳞藤的鳞片图:“我们可以用晶鳞藤的鳞片编织成防护网,覆盖在生态站的棚顶和四周!鳞片的反射能力能挡住酸性微粒,而且藤蔓的韧性能抵抗风暴的冲击!”
林霜立刻补充:“晶鳞藤的藤蔓在风暴的刺激下,生长速度会加快,我们可以把藤蔓的一端固定在生态站的支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远处的冰层断裂带上,让藤蔓像锚一样拉住生态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