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冰雾共生:风澈的极寒探险笔记(3 / 6)

加入书签

隐约能看到冰楔的尖端闪着寒光。他翻开花册,看着晶鳞藤的根系图,突然有了主意:“晶鳞藤的根系不是能扎进冰层的缝隙吗?我们可以把晶鳞藤的种子和黏液混合,灌进冰楔的缝隙里,让种子在里面发芽,根系沿着冰楔生长,把冰楔和周围的冰层粘在一起,这样既能固定裂纹,又能让根系引导钻探杆避开冰楔!”

    林霜立刻赞成:“这个方法可行!晶鳞藤的种子在低温下能保持休眠,灌进缝隙后,我们可以用加热棒稍微提高缝隙内的温度,让种子提前发芽,根系会在24小时内长出吸盘,牢牢吸附冰楔!”

    团队立刻行动:王玲将晶鳞藤的种子和黏液混合成糊状,周明用特制的注射器将混合物灌进冰楔的缝隙里;慕容冷越在钻探杆周围安装了微型加热棒,将温度控制在0℃左右,刚好能唤醒种子,又不会融化冰层;风澈和林霜则在冰层表面铺设了一层晶鳞藤的藤蔓,用黏液将藤蔓固定在裂纹周围,防止裂纹扩大。

    24小时后,钻探杆终于可以继续下降了。扫描仪显示,晶鳞藤的根系已经沿着冰楔生长,像一张绿色的网,将冰楔和周围的冰层紧紧粘在一起,裂纹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在黏液的作用下逐渐愈合。当钻探杆终于穿透80米厚的冰层,接触到地下湖泊的液态水时,团队里爆发出一阵欢呼——湖水是淡蓝色的,清澈见底,透过钻探杆的摄像头,能看到湖底生长着一片片绿色的水草,还有一些像萤火虫一样的生物在水中游动。

    “检测湖水成分!”赵研究员的声音带着激动,“如果水质符合标准,我们就可以投放暖穗麦的种子,开始种植了!”王玲将检测探头通过钻探杆放入湖中,屏幕上的数据很快跳了出来:水温11℃,pH值6.8,含氧量8mg/L,重金属含量低于0.01mg/kg,完全符合暖穗麦的生长要求!

    风澈迫不及待地打开种子箱,取出暖穗麦的种子——这些种子是用火山星的焰麦和沼泽星的沼稻杂交培育的,既能抗高温,也能耐受一定的低温,颗粒饱满,呈淡金色。他和周明一起,将种子和晶鳞藤的黏液混合(黏液能保护种子不被低温冻伤),通过播种器投放到湖水中。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在冰层上搭建了临时生态站,通过钻探孔监测暖穗麦的生长情况。让人惊喜的是,暖穗麦的种子在湖水中仅用三天就发芽了,嫩绿的芽尖顶着种子壳,从水中探出头来,根系则向湖底延伸,很快就和湖底的水草缠绕在一起。

    “暖穗麦和湖底的‘水绵苔’形成了共生关系!”王玲看着监测屏幕,兴奋地说,“水绵苔的叶片能分泌一种促进根系生长的物质,而暖穗麦的根系能为水绵苔提供氮元素,两者相互促进,生长速度比预期快了一倍!”

    风澈的画册又多了新的内容:他画了地下湖泊的截面图,湖底是绿色的水绵苔,中间是生长的暖穗麦,水面上是厚厚的冰层,冰层中是晶鳞藤的根系,旁边标注“冰雾星第一层共生:暖穗麦+水绵苔+晶鳞藤”。林霜看着他的画,笑着补充:“等暖穗麦长到一定高度,我们可以在冰层上开个窗口,让它的茎秆伸出水面,接受冰雾星微弱的阳光,这样就能更快成熟了。”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第七天早上,生态站的警报突然响了起来,监测显示,地下湖泊的含氧量正在快速下降,从8mg/L降到了4mg/L,暖穗麦的叶片开始发黄,根系也变得脆弱,湖底的水绵苔更是出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