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疑似有些太激进了(加更!)(1 / 4)

加入书签

    等苏泽送户部出来,中书舍人夏炜压低声音说道:“苏翰林,张阁老请您晚上过府一叙。”

    “啊?这不太合适吧。”

    苏泽果断拒绝,这不是不给张居正面子,而是他要遵守官场的规矩。

    他已经站队高拱...

    第二十四天,当晨曦透过窗棂洒在书案上时,我心中已燃起新的斗志。昨日关于大明社会保障体系的发现让我意识到,历史中埋藏着许多未被发掘的智慧。这些智慧不仅属于过去,更可以启迪当下与未来。今天,我决定深入研究明朝的文化教育政策,试图从中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新路径。

    文化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大明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尝试无疑值得我们借鉴。然而,根据我对历史资料的初步了解,当时的教育体系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学内容过于死板、科举制度束缚了人才的多元化发展等。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阶层固化,阻碍了更多有潜力的人才脱颖而出。

    于是,我集中精力注视着微型朝廷中的书院场景。只见书声琅琅,学子们正埋首苦读《四书》《五经》,但其中不乏一些天资聪颖却因家境贫寒而无法继续深造的学生。这种现象让我感到痛心,同时也坚定了我要进行教育改革的决心。

    针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一套全新的文化教育政策方案。这套方案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促进知识传播的公平性,并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免费的乡村学堂,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接受基础教育;引入实用技能课程,如农业技术、商业管理等,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增加考察实际能力的环节,减少对死记硬背的依赖;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者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随着我的意念波动,微型朝廷中的新文化教育政策开始实施。我屏息凝神地观察着模型中的变化,期待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很快,我就注意到了一些显著的效果。免费乡村学堂的设立使得偏远地区的孩子们终于有机会接触到正规教育,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令人动容;新增的实用技能课程吸引了许多原本对传统儒学兴趣寥寥的学生,他们通过学习掌握了改善生活的能力;而科举考试的改革则让更多具备实际才能的人才得以崭露头角,为国家注入了新鲜血液。

    然而,正如任何改革都伴随着阻力一样,这次教育改革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一些保守派官员反对改变现有的科举制度,认为这会动摇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还有部分富裕家庭担心免费学堂会分流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损害自身利益。面对这些反对声音,我不得不采取更加巧妙的方式来化解矛盾。例如,通过宣传成功案例,向社会各界展示教育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用事实证明政策的可行性。

    正当我全身心投入这场教育改革实验时,书房外再次传来敲门声。我急忙将古籍合上,把微型朝廷收入袖中。打开门一看,原来是好友李诚带着一位年轻的学者来访。他名叫赵明远,是一位专攻古代文学与哲学的大学教授。得知我们的实验内容后,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主动提出希望能够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学术见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