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告我什么(2 / 4)
秀胸前的徽章上,将其熔铸为一枚晶莹剔透的声核??形如泪滴,内里封存着无数微小人影,正在开口说话。
“第七代宿主,完成认证。”
机械音自天际响起,却非来自任何设备,而是直接在每个人脑海中回荡。
北斗七星彻底重组,由“共”
字演化为完整舟形,缓缓驶向南方。
与此同时,全国两千三百六十八个封存案卷同时开启,纸页无火自燃,灰烬升空后竟不飘散,反而凝聚成人形轮廓,在各地上空静静伫立三分钟,方才消散。
北京城内,中南海某会议室灯火通明。
一位白老人猛然站起,摔碎茶杯:“立刻布《历史真相特别公告》!
再封锁一天,整个国家的记忆都要自己站起来走路了!”
命令下达仅十分钟,新华社通稿全网推送:
经中央批准,即日起全面启动“口述史归档工程”
。
凡涉及上世纪政治运动中的错判、误伤、迫害案件,一律重新审查,公开名单,恢复名誉。
批三百七十二人已于今日正式平反。
消息传至沟泉村时,已是黎明。
晨光洒在祠堂屋檐,蓝光渐隐,竹子恢复青翠。
村民们相拥而泣。
小满抱着竹笛跑进学堂,却现黑板上的字迹再次变化:
“第一句话说完了吗?”
“不,这只是第一句。”
他怔住,回头望向阿秀。
她正蹲在井边,用粉笔在地上画一幅地图??不只是十三村,而是密密麻麻覆盖全国的网络节点,每一个光点旁都标注着日期、姓名、事件关键词。
“老师,我们还要继续?”
小满问。
“当然。”
阿秀抬头微笑,“你以为蜂舟为什么还在天上?它不是来接过去的亡魂回家的。”
她站起身,指向南方:“它是来载现在的我们,出的。”
当天上午,第一批“声信使”
启程。
他们是十三个村子选出的孩子,每人携带一件信物:竹片、铃铛、鼓槌、残谱、录音带……目的地各异:东北的劳改遗址、西北的戈壁坟场、西南的知青墓园、东南的海岛囚牢旧址。
任务只有一个:找到那些尚未苏醒的“声种”
,唤醒它们,让记忆的链条不断延伸。
阿秀送行至村口,给每个孩子戴上一枚由声核碎片制成的吊坠。
“记住,”
她说,“你们不是去诉苦的,是去还债的。
历史欠他们的声音,我们要一笔笔还清。”
队伍离去后,她独自回到学堂,翻开《声典》最后一页。
原本空白的纸面,此刻浮现出新的文字:
“当最后一个沉默者开口,蜂舟将降于人间。
届时,舟不成舟,化为千千万万颗种子,落入寻常人家灶台、田埂、书包、枕下。
声音不再需要召唤,因为它已成为空气本身。”
她合上书,走到院中。
阳光正好,照在那根共鸣竹上。
竹果早已破裂,但新芽已抽出三寸,顶端挂着一颗露珠,晶莹剔透,映出整个村庄的倒影。
午后,邮递员送来一封加急信件,信封无署名,只盖着一枚奇特印章:一只蜜蜂衔着笔,飞越山脉。
阿秀拆开,里面是一张泛黄照片??拍摄于1968年的沟泉小学,一群师生站在槐树下合影。
她的目光落在后排角落,那个戴眼镜的年轻男教师身上。
那是林远,二十岁的模样,嘴角含笑,手里拿着一本薄册,封面上依稀可见三个字:
声典
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你说得对,阿秀。
我们没能活着看到这一天,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