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托管老师报酬风波与自由边(7 / 11)
“量入为出”
,会把那一笔“巨款”
仔细地分成“长期储蓄罐”
、“必要学习开支”
和“梦想心愿基金”
几个部分,精打细算地规划一整年的开销,很少会出现提前挥霍完再伸手向大人额外要钱的情况。
这种早期的实践,让她很早就形成了初步的、健康的理财思维,懂得可持续地、有计划地管理和支配自己的财物,享受那种掌控自己小小世界的自由和成就感。
而不是像林家这样,要么处于被严格控制的“匮乏状态”
,要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旦获得经济权就陷入“报复性消费”
的混乱。
她深吸一口气,决定做最后一次努力,分享这段塑造了她金钱观的个人经历,试图引起丈夫的共鸣:“大强,你先别急,听我说说我小时候的事好吗?我那时候……”
但林大强无动于衷,继续说“反正现在给他那么多,以后给少了,他会恨你的,到时候你后悔都来不及”
“不会的,”
顾无双努力压下心头的波澜,让声音保持冷静,“大强,你听我说。
现在给他钱,是因为他付出了劳动,扮演了‘托管老师’的角色。
这是一种即时、对等的回馈。
等小小再大些,养成了更好的学习习惯,或者升入初中不再需要这种陪伴式监督了,这个‘老师’的角色自然就卸任了,报酬也相应停止。
这叫有始有终,权责清晰。
他不会因此恨我们,因为他理解这里的逻辑关系。”
她顿了顿,试图引入更现代的教育理念来拆解他的恐惧:“再说,孩子的欲望是无穷的,他想要更多是他的本能和权利。
但我们做父母的,同样拥有基于现实和原则的拒绝权利。
关键在于,拒绝需要有正当的、合理的理由,并且要和孩子沟通清楚。
从小就在合理的边界内学会接受被拒绝,他才能建立健康的期待模式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反而是那种小时候有求必应,一切需求都被无条件满足,长大了却因为能力有限或观念变化而突然开始拒绝,才会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困惑和不理解,那才是真正滋生怨恨的土壤。”
她的声音清晰而恳切,努力将道理铺陈开来。
然而,她的这些解释和分析,如同面对一堵密不透风的墙。
林大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逻辑闭环和情绪恐惧里。
他仿佛没有听到顾无双关于“角色转换”
和“边界教育”
的长篇论述,他的听觉似乎只对那个特定的频率有反应。
“现在给他那么多,以后给少了,他会恨你的!”
他还在重复这句话,不知道重复多少次了,语气中的焦虑感甚至比之前更甚,仿佛已经铁板钉钉地预见了那个悲惨的未来。
“林大强!
我可以同意说服林小圈按照3元,但一定要有方法,我现在跟你谈论的是价值观和该用什么方法好一点”
顾无双虽然无法抑制内心的失望和怒气,但仍然保持平静,带着一丝颤抖,“你能不能商量解决办法,不要再重复那句话了,我已经知道你的想法了。
我也同你一起说服林小圈按3元来,但我一定要表达我的看法,从一个月五百块直接腰斩到不足一百块,你让一个刚刚体验到劳动价值、充满期待的十二岁孩子如何理解和接受?这早就出了钱多钱少的经济范畴,这是一个关乎尊严、信任和家庭氛围的原则性问题!
我只想和你商量更好的解决方式”
她看着丈夫那张写满了“我都是为你好”
、“我的决定不容置疑”
、“我绝不会错”
的封闭面孔,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和孤立无援感将她紧紧包裹。
她清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