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算计了个寂寞(3 / 5)
工艺来源都还是个问题……”
“第二,最核心的烧成工艺复原难度太高。如果研究成型与装饰还有那么点可能,因为需要的样本不多,损耗不大。再者窑炉、练泥、制胚等遗存比较健全,多花点时间,应该能实现重建。”
“但瓷胎组成、釉料配比、呈色因素、阶段控温、以及氛围调节等等,这些环节哪个不得需要海量的物料,通过不断的实验分析,进行排比、组合、试错?
只是一个釉料配方,就需要上吨的物样化验,经过几百次的试烧对比,才有可能精准掌握釉料流动性和烧结成因数据。而截止目前,五处遗址加起来,可能存在的细白瓷样本有多少?”
任新波岔开手指,比划了一下:“不足三百公斤,而且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相对劣质的青白瓷和黄白瓷。”
“所以,与其立一个难度高到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不如退而求其次,节省有限的资源,尝试复原附属工艺:比如原料,比如成型,乃至装饰。更或是集中研究其中一项,至少可能性高的多……”
几家的负责人你一言我一语,分析不可谓不透彻,意见不可谓不中肯,搞的孙嘉木都想点两下头。
可以这么说:他基本也是这么想的。
但看王齐志,依旧不吱声?
“那具体怎么研究?”
十多位负责人,郑铭挨个看了一遍,“是集中资源,集中力量,还是各展所长,各尽其能?”
这还用的着说?
就那么点样本,整整十一家机构,如果分开研究,一家也就能分十来公斤。
别说复原三项,每家能把瓷胎原料构成研究明白就不错了。像剩下的成型与装饰,那是想都别想。
最好的办法是专门成立一个组,各中心都派点人,集中力量协作研究。当然,避免分赃不均,有些东西必须提前说好:谁负责,谁主导,谁协助,到时候研究出成果怎么分配,等等等等。
一群人暗暗打着算盘,谁都不说话。
好久,任新波清了清嗓子:“便于协调,我建议,由省文物局组织,由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进行指导!”
郑铭不置可否:“具体分工呢?”
任新波张了张嘴,话到了舌根下又咽了回去:一群老陕忙活了小半年,不图名,不图利,不就是冲这个来的?
说句心里话:没林思成,哪来的五处窑址,哪来的这么多的研究课题?
说实话,这五处窑址,本地单位基本就没怎么出力,自个硬着头皮把组织和主导权抢过来,就已经够不要脸了,再让省陶瓷研究院或考古院负责的话,他着实说不出来。
看他不吱声,郑铭又看了看水即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