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升了半级(7 / 9)

加入书签

勘察了半个月?

    结果没出意外,什么都没发现。

    扪心自问,不怪当地不重视:这些人从开始到这一步,所有的行径都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可笑。

    但谁都没想到,奇迹出现了:

    最后一天,那位林老师围着河道和岸台转了几圈,发现了这几个坑。然后一钎子下去,就探到了木灰池。

    这是什么概念,这又是什么概率?按道理,这是压根就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扪心自问,换成他,他绝对找不到。

    再把这些疑点综合一下,王所长就觉得:好像那个林思成提前就知道这里有窑址?

    他又打量了一圈:“刘馆长,你们当时有没有问过,那位林老师是根据什么依所,判找到的木灰坑?”

    “问过!”刘明抬手一指,“他说别的坑里光秃秃,连枯草都没几根。这儿的蒲苇却跟麦田一样:密不说,还高,还壮……”

    下意识的,所有人都抬起头,作思索壮。

    确实,标有“草木灰池”的坑里,野草密且高。但其它坑里跟铲过一样,稀稀落落,零零星星。

    但这和野草有什么关系?

    其他人还在琢磨,王所长愣了一下,恍然大悟。

    其它坑里为什么不怎么长草?因为那些坑不是淘泥池,就是研磨池,再不就是洗浆池、石灰池。

    要么池底是瓷土,硬的石板一样,草籽发了芽也扎不进土里,要么池底是残留的石灰,芽刚冒出来,就让石灰烧死了。

    而且没任何植物所需的养分,你让草怎么长?

    而这个坑里,却是草木灰,能增加土壤孔隙度,提升透气性和保水能力,更能为野草提供养份。

    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蒲苇喜碱。土壤的碱性植多高,蒲苇才能长这么高,这么壮?

    说实话,王所长就觉得好佩服:这是纯纯的植物学知识,他是专业的植物考古学出身,竟然都没想到这一点。

    这位林老师,得有多博学,考古经验得有多丰富?

    “厉害了,怪不得能使唤动省级机构?”王所长吐了一口气,“姓林,林老师,还不是教授?那应该很年轻……”

    何止是年轻?

    刘明张了张嘴,好久才道:“才二十一!”

    王所长怔愣的一下:“多大?”

    刘明叹了口气:“二十一,是西大文保系的学生,今年大四,六月份才毕业。”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