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升了半级(6 / 9)

加入书签

bsp; “前后差不多半个月,那位王教授再次联系我们,称初步推断,古窑遗址应该在河津境内。之后,西京市文物局直接发函,要来考察学习。那时市里才知道,他们要到河津试勘……”

    省文保院的专家举了一下手:“他们怎么推断的?”

    “他们在永济古城收集到了好多瓷片,又在永济市征集到了部分残器和文物。品种很多:有白地刻花瓷,白瓷,还有陶胎瓷枕……

    经过化验,说是瓷胎成份与河津市固镇瓷土矿的成份一致,所以推断窑址在河津……之后,那位林老师就率队来了老窑头……再然后,就勘测到了遗址!”

    乍一听,好像没问题。但所有人都听出了不对。

    都不用化验,看山腰裸露的瓷土矿带就知道,两地虽然离的不远,瓷土成份却有本质性的区别:固镇瓷土高铝富钙,胎土偏白,最适合烧白瓷。这儿因为有铁矿和煤矿的原因,瓷土高硅富铁,只能烧深色瓷。

    他们在永济征集到的也是白瓷和刻花瓷,断定瓷土产地又在固镇。那为什么没去固镇,而是来了老窑头?

    王齐志负责外联,倒是时常沟通,但没有沟通到这么细,市文物局的领导也不知道。

    刘明和许承严倒是一直跟着,但压根就没重视,甚至是没在意,所以更不知道。

    甚至于,他们还建议过:先往西,往黄河岸边找。但林思成却没采纳,一指头就指到了这里。

    两个人期期艾艾,吞吞吐吐,不过还好,大致能讲明白:那位带队的林老师说,因为老窑头这个地名中,有个“窑”字。

    有人差点笑出声:这个窑,是“瓷窑”的“窑”吗?这是缸瓦窑的窑。

    而且,河津市带窑字的村那么多:东窑头,西窑头,曹家窑,任家窑,史家窑,西窑沟……等等等等。不管哪一处,都比老窑头更适合烧瓷器:至少交通便利,煤矿铁矿没那么集中。

    在场的都是行家,甚至是专家,不管换成谁,都不可能因为这个“窑”字,跑来这里找瓷窑。

    但偏偏,真的被他找到了不说,还这么大?就感觉,那个林思成长了透视眼一样?

    最怪的是:他们拿着白瓷样本,找到的却是黑瓷窑?

    王所长又叹了口气:怪的何止是这一点?

    凑巧碰到了几块瓷片,就敢断定运城有古窑,就敢和市里谈条件?然后不惜成本的探查,更不计代价的征集相关文物?

    只是征集了很少的一部分,基本没有做什么前期调查。就敢断定窑址在河津?然后,直接就调来了田野所和考古队,而且来的是最为专业的省所和省队?

    没有任何历史记载,没有任何文献相关,地面上没有任何相符合的遗迹。就跑来了老窑头。然后,硬是围着两座没什么参考价值的缸瓦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