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新枝待放(1 / 3)
晨露沾在窗棂上,把院中桃树的新芽映得绿。
江谢爱坐在书案前,指尖拂过《商经》初稿上“农商相济”
的批注,纸页间还夹着张青溪村农户寄来的信——老农户用炭笔歪歪扭扭写着“水车好用,今年能多收两石粮”
,末尾画了个圈,像是特意描的太阳。
她正对着那太阳笑,就听见院外传来轻响,是暗卫“影七”
的脚步声。
这人常年跟着杨晨铭,脚步轻得像风,此刻却带着几分急促,江谢爱心里一动,把信纸折好放进锦盒。
“夫人,”
影七躬身行礼,声音压得低,“昨日查周大人府中密信的来源,查到了西北‘通和商号’——信是太傅旧部通过商号伙计递的,那伙计上周刚往邻国边境送过货。”
江谢爱握着锦盒的手顿了顿。
通和商号她有印象,去年商盟拓展西北商路时,曾和这家商号打过交道,说是做皮毛生意的,如今看来,怕是藏了别的勾当。
她想起昨日杨晨铭说的“西北必有回响”
,指尖轻轻敲了敲案几:“商号和邻国的货单,能拿到吗?”
“影卫已潜入商号账房,抄了近三个月的货单,”
影七递上一卷纸,“其中有三批货标注‘皮毛’,但重量和路线都不对,像是在运铁器。”
铁器——江谢爱展开货单,指腹划过“三月初七,运往漠北”
的字样。
漠北是邻国与大朝的边境,这个时候运铁器,绝不是寻常生意。
她把货单叠好,刚要说话,就听见杨晨铭的声音从门口传来:“陛下派人来请,说御书房有要事议。”
他刚从军机处回来,玄色朝服的下摆沾了些尘土,见江谢爱手里拿着货单,便走过来接过,目光扫过“通和商号”
四字,眉头微蹙:“看来太傅的旧部,是想借着邻国的力,搅乱西北。”
“那货单上的铁器,会不会是军备?”
江谢爱问。
她想起去年边疆议和时,邻国使者曾说“愿以马匹换大朝铁器”
,当时杨晨铭没应,如今看来,他们是想私下里抢运。
杨晨铭把货单塞进袖中,伸手替她理了理鬓边的碎:“先去见陛下,这事得让陛下知道——如今朝堂,该让他学着拿主意了。”
御书房的烛火刚被换过,亮得有些晃眼。
新帝坐在龙椅上,面前摊着一卷科举章程,见两人进来,立刻起身:“叔父,婶婶,你们来得正好。”
他把章程递过来,眼里带着几分兴奋,“朕想改革科举,除了经史子集,再加一门‘商学’,选拔能懂农商的人才——你看可行?”
江谢爱接过章程,见“商学”
二字旁边,新帝用朱笔写了“利民为本”
的小注,心里忽然一暖。
这孩子从前总怕做错事,凡事都要问杨晨铭,如今竟能主动提出改革,还想到了“商学”
,可见是真把“农商并重”
放在了心上。
“陛下想得周全,”
江谢爱抬头笑道,“如今商盟帮着运粮、修水利,若朝堂有懂商学的官员,便能更好地协调农商,百姓也能少受些苦。”
杨晨铭也点头,目光落在新帝握着朱笔的手上——那手很稳,没有从前的犹豫:“陛下此举,既能选拔人才,又能让天下人知道,大朝不轻商,是好事。”
正说着,内侍进来禀报,说礼部尚书求见。
这位尚书是前朝老臣,向来主张“科举当以经史为重”
,怕是来反对商学的。
新帝深吸一口气,对内侍说:“让他进来。”
礼部尚书进来后,见御书房里有江谢爱,先是愣了愣,随即躬身行礼,目光落在章程上的“商学”
二字,脸色就沉了:“陛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