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1 / 4)

加入书签

李显穆心情沉重的离开了谨身殿。

踏出殿门时,他只觉寒风愈冷,天色愈差,正如他此刻的心情。

此番进宫和太皇太后一番交谈,乃是重新厘定未来权责。

太皇太后给予了他诸事不变的政治承诺,表面上看来,真的和宣宗时期变化不大,甚至因为实权皇帝的去世,他作为当朝第一人、首席顾命大臣,威望、权势还大增。

但是!

如果只追求短暂的权势,而看不到更深层次的变化,必然将在政治场上粉身碎骨。

那些一时煊赫而后迅速家破人亡的重臣,皆是如此。

宣宗时代,李显穆的定位实际上就是古代政治传统中的“宰相”定位,皇帝总控全局,而后将政事放权给宰相,由宰相去处理具体的大部分事务。

经过仁宗朝、宣宗朝的十一年,对内阁制度的改制,让李显穆有了现实的权力依托,能够完成君主和宰相的制度相合。

宣宗朝的政治结构是简单而稳定的,宣宗皇帝是实权皇帝,能够完全的控制李显穆,这是典型的“主强臣弱”、“主干重于枝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种良好的政治形态。

但宣宗的去世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朱祁镇年纪太小,直接便被排除出政治版图中,代行他权力的,是太皇太后、孙太后,但这两个人威望都不够,只能委政于他李显穆。

但政治是平衡妥协的产物。

李显穆势大、内阁势大,就必然会有另外一个机构平衡,在大明的政治版图中,这个机构已经显而易见了——司礼监!

司礼监有批红权,在宣宗时期,由于宣宗和李显穆间的关系,这项权力形同虚设,但凡是李显穆呈报上去的奏章,皇帝都会亲自去见,司礼监掌印在其中没有任何做手脚的机会。

没有转圜的余地,也就没有权力。

但进入新朝,大势的改变,导致司礼监必然的崛起,而这种崛起,是李显穆绝对不想要看到的。

可他左思右想,只发现,大势不可逆!

司礼监的崛起是当前大明政治态势的产物,除非大明的根本政治态势发生了改变,否则便是必然之事。

譬如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来回执掌权力,也是东汉政治形态的产物,这种局势什么时候发生了改变呢?

是东汉中枢的威权被董卓乱京打散后,其根本政治形势发生了大变,外戚和宦官已然不再是政治角力场上的主角,于是再往后,再也不曾听过这二者的故事。

李显穆越想心越冷,这世上的绝大多数人,皆是随波逐流,看不清滔滔大势,只能在风云的变幻中,被裹挟着一步步向前,直到一切终结,才发觉一路行来,是何等的浩浩荡荡、风起云涌。

李显穆则不然,他总能看清大势的变化,可却也总是会发现,人难胜天,也绝难胜过大势。

此刻他突然想到了父亲曾说过的一段话,“历史大势的磅礴,便如同川流不息的江河,想要改变大势,就如同一个人在水中逆行,却妄图席卷整条江河回流,那难道不是痴心妄想吗?

可沧海能化为桑田,这世上终究没有一成不变的事务,当低洼变成高原,原先高的变成低的,曾经一路奔腾向前的江流,便会回转。

这便是老子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这番话如涓涓温暖细流,将李显穆身上的寒意稍稍驱散,他将裸露在外的手收进袖筒之中,往宫外而去。

……

两日时间匆匆而过。

自内阁发往诸部的文书,明确停了些许时日的大朝会将会再次召开,除极其特殊的情况外,京城诸部官员不得告修,若是有违逆者,直接就地免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