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堡垒战术(1 / 2)

加入书签

李勇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那笑容里既有胜券在握的自信,也有对未来的深谋远虑。\"所以啊,\"他转身重新坐下,茶盏中的倒影映出他深邃的眼眸,\"他们不仅不会倒戈,反而会拼了命地维护咱们的金融霸权。\"他轻轻放下茶盏,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在安静的书房内格外清晰,\"因为,他们的财富、他们的地位、他们的命脉——全都系在这小小的军票之上。\"

窗外,暮色渐浓,华灯初上。黄浦江畔的金山商号灯火通明,一箱箱印有\"金山\"字样的货物正被装上货船,准备运往全国各地,乃至更远的南洋与西洋。而在这些繁华背后,一场关乎大明经济命脉的暗战,早已悄然打响。

崇祯四年七月二十日,烈日当空,大凌河畔的工地上,数万军民如蚁群般涌动。祖大寿站在新垒的土墙上,铠甲被汗水浸透,却顾不得擦拭。他挥舞着马鞭,声嘶力竭地指挥着:\"加快进度!三日之内必须完成外墙夯土!\"

\"修,必须修!\"从袁崇焕到孙承宗,再到如今的祖大寿,历代明将都明白:大凌河城就是辽西的命脉!明军若要固守辽西,此城不筑,如鲠在喉;后金若想挥师入关,此城不破,如芒在背。

三万双沾满泥泞的手,正在将大凌河城第三次从废墟中托起。谁也没有注意到,远处山岗上,几只乌鸦盘旋而起,发出刺耳的啼鸣——这古老的预兆,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大凌河,这条辽西大地的母亲河,古称渝水、龙川、白狼水,辽代以后才有了\"凌河\"这个温婉的名字。它蜿蜒流淌过今天的凌海市——这座明代称锦县的小城,曾是沟通东北与中原的咽喉要道。

齐桓公北伐山戎、曹操远征乌桓、前燕慕容氏挥师入关、北齐铁骑横扫契丹、隋唐大军征讨高丽......千百年来,多少帝王将相的铁骑,都曾在这条河谷中留下过征战的蹄印。

明宣德三年(1428年),大凌河中左千户所城拔地而起。这座周长仅\"三里三十步,阔一丈\"的小城,却扼守着辽西走廊的命脉,成为明军抵御后金(清)铁骑南下的第一道盾牌。

然而,这座蕞尔小城的命运,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坎坷。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的八旗铁骑如潮水般涌来,攻陷广宁城。经略熊廷弼、巡抚王化贞仓皇撤退,大凌河城第一次尝到了被遗弃的苦涩——城墙坍塌,城门半开,仿佛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在风中瑟瑟发抖。

六年后,当孙承宗与袁崇焕联手构筑关宁锦防线时,大凌河城迎来了短暂的复兴。这位\"辽东长城\"与他的爱将袁崇焕,在宁远、右屯、锦州、大凌四城间编织起一张防御大网。可惜好景不长,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进犯宁远。虽然明军取得了\"宁远大捷\",但后金军撤退时,一把大火焚毁了觉华岛囤粮城,顺带将大凌河城也拆成了废墟。

\"此城不守,辽西难保!\"崇祯元年,袁崇焕借着给努尔哈赤吊丧的诡异时机,悄悄修复了大凌河城。1627年,明军在\"宁锦大捷\"中再次击退后金,可胜利的喜悦尚未散去,后金军的报复性打击便接踵而至——大凌河城,第三次沦为焦土。

崇祯四年(1631年),当皇太极率领八旗铁骑完成千里奔袭北京的壮举凯旋时,盛京的天空仿佛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辉。这场军事冒险不仅让明王朝的虚弱暴露无遗,更让皇太极在女真贵族中的威望如日中天。

阿敏屠城逃归的消息传来,皇太极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这位二贝勒的暴行早已激起公愤,皇太极当即下令将其逮捕。朝堂之上,众贝勒大臣噤若寒蝉,无一人敢为阿敏求情——连大贝勒代善和三贝勒莽古尔泰都垂首不语。

这两位曾经反对千里奔袭的\"老顽固\",此刻更是如履薄冰。事实证明,他们的谨慎不过是杞人忧天,而皇太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