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抬棒槌(3 / 6)

加入书签

,翻过红松岭就到了,就在红松岭对面那个山坡中间位置。我给陈大明埋狗时候看着的!”冯国隆说道。

李老爷子一愣,那块他知道啊,附近没有水源啊,不应该有啊!

而且离屯子这么近,经常有采山货的,竟然没人发现!还长到了四品叶!

想到这李老爷子更来兴趣了。回头对着李明馨道:“闺女,把咱家那套放山的家伙事找出来。一会吃完饭就去。”

李老爷子和冯国聊了半天李明馨已经吃完了。听到李老爷子的话,就转身下地,奔东仓房去了。

李老爷继续吃饭,但明显有点心不在焉了。吃完了包子就放下了筷子。

不一会,李明馨就拿着一个红布包袱回来,递给李老爷子。

李老爷子接过包袱放在炕上,边解包袱边对冯国隆说:“这是以前的一个参帮把头送的。”

而这时李明馨也开始收拾桌子。

等布包打开,里面放满了各样工具,签子、剪子、斧子、小镐,铁钩等等,十好几样工具琳琅满目,一个个做工精致。搭眼一瞅就是传下来的老物件。

李老爷子一一拿起,给冯国隆讲解这些工具是什么,怎么用。

等他介绍完了。李明馨也收拾完了。李明馨走进屋来,问李老爷子道:“爷,我能跟去吗?”

李老爷子点点头道:“正常你不用去,那想去就去吧,这行有个规矩,就是有人想去不能拦着。”顿了顿,又说:“还有别的规矩,一会路上我跟你们说。”

李明馨简单收拾了下。便锁上门,将钥匙放在了门口旁边的一块砖头底下,防止李卫国回来进不来。

红色小包袱交给冯国隆拿着,被他装到布兜子里。三人便朝山里走去。

路上李老爷子就给他俩讲一些放山的规矩。

山区的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采挖山参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抬参规矩。

包括专用语言、行为规范、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

放山时发现人参并喊山之后,首先要立即用棒槌锁锁住棒槌。棒槌锁的红线绳缠在人参的芦头上,用秸杆搭成房架子,意为给人参换个新家。放山人称挖参为“抬棒槌”。“喊山”与“接山”后,把头就会大步流星走过去,拿出快当绳把人参拴起来。

凡放山人中,必须有三个主要人物:一是把头,俗称头棍;一是押队的,俗称边棍;一是端锅的。把头是一把手,边棍是二把手,端锅的是“后勤部长”。

老规矩定:上山拉帮组织必须是奇数,而下山和参就是偶数。 参把头由一位年纪大而富有经验的老挖参人担任。

他是组织者,也是挖参的技术指导。把头必须心地公正,为大家所拥护。

他熟悉山区地理环境,哪块山场好,出过什么大货,什么地方适合压“抢子”,把头心中都有数。一帮放山人是一个行动系统,一切必须听从把头指挥,无论去得什么地点和怎么进行工作,或者遇到危险时的对付方法,都由他来决定。他遇事也和大家商量。

把头和大家共同劳动,挖到人参后又平均分配,对同行的人只有好处,并无剥削,和其他行业的把头不同。

所以,把头也是对放山人的一种普通称呼。把头在串联人一起去放山时,不能挑人,不论男女老少,放过山或是没放过山的,只要他主动提出要求同去,就得允许他去,不得拒绝。

拉起帮伙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准备放山专用的器具物品。

放山的器具物品包括:索宝棍,也叫索拔棍、索罗棍。五尺二寸长的木棍,不去树皮,为的是雨天不滑,粗端用红绳栓两个青铜钱。红色“辟邪”、醒目。铜钱禁用“道光”、“光绪”等带“光”字的。它用来“镇宝”。

听响声便于彼此联系。索宝棍的作用主要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