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传承与新生(2 / 3)

加入书签

。”林悦若有所思地说。

陈教授点点头:“正是如此。所以到了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郑观应、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开始明确提出要在中国办博物馆。”

三人深入研究这段历史时发现,**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把博物馆及动物园、音乐院等公共设施规划进‘太平世’**,在《实理公法全书》中强调博物馆不仅可以“悦民心”,而且可以“开民智”。

而更让他们感动的是,**郑观应甚至在其《盛世危言》的‘考试’篇中主张将创办博物院与铁路、轮车、矿物之事等一起,作为考试出题的内容之一**。

“这些思想家的呼吁为中国人自己创办博物馆奠定了理论基础。”凌峰一边整理资料,一边感慨道。

然而,真正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是一位名叫张謇的实业家。1905年,张謇两次上书清政府,建议在京师建立合博物、图书二馆为一体的博览馆。

遭到清廷无视后,他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家乡南通创办博物馆。

“这就是着名的南通博物苑,”陈教授声音有些颤抖,“张謇是我们所有博物馆人的榜样。”

---

## 开创:艰难的创业之路

两年前,陈明远教授被确诊患有严重的帕金森症,不得不退出一线研究工作。在病榻前,他紧握着凌峰和林悦的手:“博物馆的梦想,就交给你们了。”

带着导师的嘱托,凌峰和林悦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他们辞去了大学的教职,全身心投入到博物馆的创建中。

资金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难题。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凌峰卖掉了祖传的一幅明代书画,林悦则动用了全部积蓄。他们四处拜访潜在的投资人,讲述中国博物馆先驱们的故事,往往谈到深夜。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到海源集团董事长的情景吗?”林悦一边整理着凌峰桌上的图纸,一边回忆道。

那是一个雨夜,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计划书,在董事长办公室外等了三个小时。当终于见到董事长时,凌峰没有急于谈论自己的项目,而是先讲述了法国传教士韩伯禄1868年在上海创建“徐家汇博物院”的故事。

“这些外国传教士尚且如此重视中国的文化和自然标本,我们中国人自己更应该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凌峰的话打动了董事长,获得了第一笔重大投资。

场馆选址也是个大问题。他们跑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最终在离市中心不远的一个文化区内找到了一栋闲置的老建筑。这里原是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图书馆,建筑风格古朴大气,非常适合改造为博物馆。

“我们要像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那样,即使没有政府的全力支持,也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创办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凌峰在设计方案讨论会上坚定地说。

在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上,他们决定打破传统模式,不仅展示文物,更要**讲述中国博物馆人的奋斗故事**。他们专门策划了一个“中国博物馆童年期”展区,以林鍼、郭连城、斌椿、张德彝、张謇等先驱者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中国博物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

## 融合:双节过后的新开始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假日的欢愉中时,凌峰和林悦却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博物馆的一线。

“国庆与中秋相遇,家国同庆,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凌峰对布展团队说,“国家的繁荣与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而博物馆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国家的重要纽带。”

林悦则想起了戚思翠在《国庆中秋喜相逢》中的那句话:“**国庆与中秋双节相遇,那真是喜上加喜!**” 对她而言,这种“喜上加喜”不仅是节日的重逢,更是家国情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