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传承与新生(1 / 3)

加入书签

双节之后:博物馆的传承与新生

>凌峰和林悦并肩站在即将开放的博物馆大厅里,望着墙上“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历程”的展牌,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十月的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凌峰的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国庆中秋长假刚过,空气中还弥漫着节日的余温,他却早已伏案工作,面前铺满了博物馆设计图纸。

林悦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将一杯刚泡好的龙井放在桌角:“又是一夜没睡?”

凌峰抬起头,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微笑着握住妻子的手:“想到博物馆即将开幕,就睡不着。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听说‘博古院’的那个下午吗?”

---

## 缘起:异国他乡的“博古院”

五年前,同样是国庆中秋双节过后,凌峰和林悦还只是大学考古系的年轻教师。那时,他们跟随导师陈明远教授——一位毕生致力于中国博物馆史研究的学者,参加了一个关于“中国早期博物馆溯源”的国际学术会议。

就是在那个会议上,他们了解到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发展始于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1847年春天,居住在厦门的林鍼因精通英文,应邀赴美国教授中文。在美国,他偶然走进一个灯火通明、彩焕云霄的地方,那里摆满了天下珍贵而稀奇的东西,供人参观。回国后,他在《西海纪游草》中称这个地方为“博古院”,并特别提到——“中国没有”。

“这就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接触西方博物馆的记载,”陈明远教授当时激动地指着投影上的史料说,“林鍼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个地方由谁创建、为何创建,但他的记录具有开创性意义。”

凌峰还记得陈教授眼中闪烁的光芒:“博物馆不仅是收藏文物的地方,更是文明的对话者。而中国人自己创办博物馆的历史,就是一部从看到想,从想到做的奋斗史。”

林悦也被这段历史深深吸引。她专注地阅读着会议材料,了解到继林鍼之后,郭连城、斌椿、张德彝、王韬等人也陆续在海外游历中接触了西方博物馆。

郭连城在意大利参观的博物馆里,排列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还有几十间玻璃屋子收藏着古时各国供奉的神像;斌椿在英国所见则更像是动物园和自然类博物馆,里面有老虎、豹子、狮子、大象等动物。

“这些先驱者的记录,虽然大多停留在‘炫、奇、珍、稀’的描述层面,并没有深刻反思中国在这方面的缺失,”陈教授继续说道,“但他们的观察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

会议结束后,陈教授将凌峰和林悦留了下来:“我已经老了,但你们还年轻。我有一个梦想——建立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博物馆,不仅展示文物,更要讲述中国博物馆人自己的奋斗史。你们愿意帮我实现这个梦想吗?”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请求,开启了凌峰和林悦与陈教授共同开创博物馆的征程。

---

## 传承:先贤的博物馆梦想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凌峰和林悦跟随陈明远教授深入研究了**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他们发现,从林鍼初识西方博物馆,到中国人自己创办博物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你们看,”陈教授在一堆故纸丛中抽出一份文献,“19世纪后期,境外来华人士开始在中国创办博物馆。1868年,法国传教士韩伯禄在上海创建了‘徐家汇博物院’;1874年,英国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创建了亚洲文会博物院。”

凌峰仔细阅读着这些史料,注意到徐家汇博物院以收藏中国动植物标本为主旨,最初命名为自然历史博物院,1883年才改名为徐家汇博物院。

“这些早期博物馆虽然建在中国,但都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