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开科举(2 / 2)
何?
当年卫鞅立新法,宗室贵胄群起攻之,最终如何?嬴政雷霆出手,血洗朝堂,根除积弊。
自那以后,法令畅通无阻,君权凌驾一切。
若有人敢在此时阻挠新政,扶苏不惧再挥刀肃清。
他身为储君,自有镇压四方的决心与底气。
众人闻言,神情各异。
李斯低声道:“殿下所言极是。
可我国素重武轻文,百姓识字者寥寥。”
“乡野之间,书塾稀少,贫家子弟难有机会读书。”
“即便开科取士,恐应者无多……”
话未说完,但他意思已然明了。
不是没想到科举,而是现实太薄。
没有土壤,何来树木?
“你们错了。”
扶苏缓缓摆了摆头,随即面向众人,神情庄重:“从无到有,本就艰难。
可若始终踟蹰不前,那便永无可能。”
“百姓的教化需循序渐进,但科举必须推行。
唯有如此,万民才有攀登之路。”
他的目光如铁,声音如钟。
若无人踏出第一步,那就由他来开此先河!
纵有千山万阻,亦不退缩!
扶苏力推科举,其意有三。
其一,秦国军威鼎盛,武将辈出,然治国之才、理政之臣却寥寥无几。
文官体系亟待充实。
其二,新得燕云十六州,幅员辽阔,正可借此吸纳当地人才。
宋地士人虽曾属宋廷,如今已是秦民。
一旦入朝为官,便与秦国同命共运。
若仍心向旧土,背弃新君,则非风骨,实为无义。
身受秦禄,当忠秦事。
这是为人臣者最基本的道义。
其三,欲兴文教,必重教育。
科举正是撬动这一大局的支点。
扶苏早已着手筹备官学,计划引入他国名师,逐步构建国民教化体系。
开启民智,非一日之功。
可若百姓长蒙于愚昧,秦国便永远洗不去“秦蛮子”
的讥讽之名。
“此次科举,须遍及全境,燕云之地亦不得遗漏。
务必使每户人家、每位学子皆知此事。”
“官学建设方案,孤将亲拟一份章程,两日后即可定稿。”
“时间就依唐宋旧例,定于三月十五。”
言罢,扶苏掷地有声。
卫鞅等大臣彼此对视,随即齐声应诺。
而等扶苏将科举与官学之事禀报嬴政,嬴政未加多言,只轻轻点头允准。
随后,扶苏紧锣密鼓展开部署。
官府张贴告示,广布檄文,消息如风过原野,迅席卷大秦每一寸土地。
科举之制,他国早已施行,唯秦国因时局特殊,迟迟未立。
今一旦开启,震动四方。
国内士子闻之振奋,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人击掌相庆,有人连夜温书,跃跃欲试。
过去,文人若想入仕,只能依附权贵,做门下清客,盼得引荐之机。
军功封爵之路,终究与笔墨书生无缘。
如今科举落地,恰如天门洞开。
扶苏此举,无异于为寒门士子劈开一条通天大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