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考功司的账簿与太后的敲打(1 / 3)
西苑校场的沙盘推演,如同一场头脑风暴,洗礼了军中将领的用兵思维。
当那些参与演习的将军们带着满脑子的“91ot分析”
、“兵种协同”
、“战场模拟”
回到各自营中,迫不及待地将这些新玩意儿应用到日常操练里时,一股锐意求新、注重实效的风气,开始在京营乃至北境边军中悄然滋生。
然而,陈默很清楚,强兵离不开富国,而富国,更需要一个高效、廉洁的行政体系来支撑。
大雍的官僚系统,历经百年,早已盘根错节,暮气沉沉。
安王之乱虽清除了一部分明面上的反对者,但更多尸位素餐、敷衍塞责、甚至阳奉阴违的官吏,仍充斥于各级衙门。
如何撬动这块最硬的顽石,是他推行所有新政最终能否落地的关键。
农业有劝农司,经济有户部(和张岩这个半路出家的金融学家),军事有正在蜕变的都督府,那么,这遍布天下的文官体系,该用什么来“刷新”
?
答案,在陈默心中酝酿已久。
他再次祭出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法宝——绩效考核与末位淘汰。
这一日,他召见了吏部尚书,以及几位素以刚正、实干着称的御史和给事中,在乾清宫偏殿举行了一场小范围会议。
与会的官员现,皇帝陛下的御案上,除了奏章,还摆着几本装帧朴素、却透着森严气息的蓝色封皮簿册,封面上写着《京官考功簿试行条例》。
“诸位爱卿,”
陈默开门见山,没有多余的寒暄,“安王之乱,暴露朝纲之弊,非止于一二逆臣,更在于这官僚体系效率低下,赏罚不明,乃至让蛀虫有了滋生之所。
以往吏部考核,多凭资历、人脉、风评(而这风评往往可操弄),于实绩,却模糊不清。
长此以往,何以激励干才?何以震慑庸碌?”
他拿起一本蓝色簿册,示意内侍分给与会的每一位官员。
“此《考功簿》,便是朕为这天下官吏,量身定做的……业绩标尺。”
官员们接过簿册,入手微沉,翻开一看,里面并非空泛的道德文章,而是密密麻麻、分门别类的表格与条款。
先,是明确的“量化指标”
。
例如,户部官员,需考核其管辖范围内税银征收完成率、账目清晰度、库银周转效率;工部官员,则看其负责工程的进度、质量、预算控制;刑部官员,考察其结案率、重案要案侦破情况、卷宗规范程度;即便是看似务虚的礼部,也有祭祀典礼筹备、外交文书往来、教化宣传成效等具体评估项。
其次,引入了“差异化权重”
。
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考核侧重点不同。
比如劝农司,新农具、新作物推广面积和增产效果,就是核心权重;而边境州府的官员,保境安民、稳定民心、配合军需的权重则大大提高。
最后,也是最让官员们心头一震的,是“年度述职与绩效面谈”
制度。
规定每年年末,四品及以上官员需向吏部与皇帝进行当面述职,详细汇报本年工作,对照《考功簿》自评得失。
吏部考功司将结合其自评、同僚评议、以及独立暗访(由御史台和重新整肃后的暗卫部分负责)的结果,给出最终绩效等第,分为“优、良、中、差”
四等。
“考绩列为‘优’者,擢升、重赏,其事迹昭告天下,以为楷模。”
陈默的声音平静,却带着金石之音,“考绩‘良’、‘中’者,留任观察,勉励进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骤然紧张起来的面孔,缓缓吐出最后一句:“至于连续两年考绩为‘差’者……不论其资历多老,背景多深,一律……末位淘汰!
或贬谪,或革职,永不叙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