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艰难的成长之之路(2 / 5)

加入书签

几张模糊的监控截图:一个穿黑冲锋衣的男人进出大楼后门,右手好像有纹身;一辆无牌面包车停在巷口十分钟,车窗贴膜很深,看不见里面。

线索零散,连不起来。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一直依赖技术和能力,忘了最基本的东西。

老刑警是怎么破案的?

我刚当警察的时候,师父带我去蹲守一个毒贩窝点。那时候没有AI识别,没有热成像,手机定位也不准。我们就蹲在对面居民楼的阳台上,用望远镜看目标家窗帘的变化、灯光开关的时间、外卖订单的数量。

师父说:“你看那扇窗,今天拉帘比平时晚了十七分钟,说明屋里的人作息变了。作息一变,心态就乱。一乱,就会犯错。”

他还教我记笔录要细到毫米——嫌疑人抽烟用左手还是右手?烟头扔在哪边?走路先迈哪条腿?这些细节藏着习惯,习惯背后是心理。

我现在呢?

我只是等着数据,等信号,等能力回应。

但这帮人太聪明,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他们选的地方偏僻,行动时间没规律,连脸都不露。光靠监控和算法,抓不到他们的节奏。

我站起来,走出技术区。

走廊尽头是档案室,门没关紧,透出一股旧纸的味道。我推门进去,灯自动亮了,照出一排排泛黄的卷宗架。灰尘在光里慢慢飘。

我在“重大案件侦查方法”那一排找,手指划过一个个褪色标签。终于找到一本手写笔记,封面写着《刑侦案例汇编·1987》,字迹整齐,墨水有点淡。

翻开第一页,是一个九十年代初黑帮重组案的记录。当时警方没有直接证据,但通过跟踪涉案人员的小额消费、通话间隔、聚会地点变化,成功推断出他们在重建组织,提前布控,一举抓获。

我快速翻看,在一页停下。

标题是:“行为模式推演法”。

下面写着:

“当证据不足时,观察嫌疑人日常行为的变化。比如,原本独来独往的人突然频繁见人;习惯白天活动的人改在深夜出门;常用公交的人突然骑摩托车。这些细节背后,往往藏着组织变动的信号。人的行为会暴露他的伪装。”

我看了很久。

我们一直在追大的线索——信号、温度、车。但从没想过,这些人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异常?

比如那个叫“吴明”的寄件人。

三天前,他寄了一个包裹,收件地址是城南一栋已拆的老楼,收件人是个空号。物流系统标记为“无效投递”,但我们发现包裹材料特殊,内部填充物含有微量金属粉末,可能是为了屏蔽信号探测。

更重要的是,吴明是个普通快递员,工作三年没违规,性格内向,朋友很少。但他最近一周的消费记录显示,他在凌晨两点去过两次便利店,买了大量高热量食品和能量饮料,全部用现金付款。

一个白天上班的人,为什么连续熬夜买东西?

还有徐志远。

三年前因涉嫌泄露军用通信协议被停职,之后消失不见。他曾是国家级信号专家,掌握核心加密技术。就在四十八小时前,他的身份信息出现在西郊加油站的刷脸支付记录中,画面模糊,但面部匹配度达89.6%。

他为什么要这时候出现?

是他主动加入“屠夫”?还是早就被控制了?

如果是后者,那他现在的行为还能代表他自己吗?他发信号,是自愿执行任务,还是被迫当工具?

我把本子抱回主控台,放在电脑旁边。

李悦抬头看了一眼。“你看这个干嘛?”

“学点老办法。”我说。

她没多问,继续看屏幕。

我打开新文档,开始列人名和行为:

周雄

在押期间表现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