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阵法简述实阵演练三(1 / 2)
这力场未必真有“术法”
,却能混淆敌军的视听:
比如让疑兵的旌旗在“景门”
晃动,让对手误以为是主攻方向;
或是在“杜门”
故意留条窄路,让偷袭的敌兵走进去后,绕来绕去找不到中军要害,最终达到困敌、耗敌的目的,等对手锐气磨没了,再全军出击一举破敌。
可军阵终究斗的是人心与战力,再精妙的排布,遇上不接招的对手也没辙。
就像诸葛武侯当年摆下军阵对阵司马懿,愣是没讨到半分好——
蜀军阵形变来变去,一会儿出龙飞阵突击,一会儿用鸟翔阵袭扰,可司马懿偏摸透了军阵的软肋:
你靠变阵求奇,我就以“不变应万变”
来破。
不管蜀军是出正兵硬攻营寨,还是派奇兵绕后偷袭,司马懿都稳稳守着寨墙不动,只让士兵架起弓弩防守,撂下一句“你敢来冲阵,我就敢用箭雨灭你”
。
蜀军的阵法定然精妙,可对手不上当、不接招,再奇的套路也没了用武之地,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粮草耗尽、战机流逝,半点办法没有。
叶震春见众人说得兴起,也往前凑了凑,拱手补充道:
“陛下,臣早年曾亲自去蜀地鱼复浦,看过那里留存的八阵图垒——
全是用青石垒成的,纵横各六十四垒,看着倒有几分气势。
可入阵一观才知,如今的阵垒与传说中相去甚远:
虽说也算奇门遁甲的底子,可历经千余年风雨,里头的气脉早散了,困敌的效用折损了大半,论实际御敌的本事,甚至还不如军营里常用的八门金锁阵来得实在。”
话锋一转,他又聊起《奇门遁甲》的渊源,眼里多了几分郑重:
“相传这门术法最早是商初的伊尹,从古籍里整理记述下来的,里头记的全是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作战时用的各类石阵,能借山川之气困敌;
后来春秋时的公输班,又对着这些阵图加以推演改进,添了不少‘机关配合’的门道;
到了战国鬼谷子手里,才把所有阵式汇总辑录成八十一套完整阵图——
其中阳势三十六套,专用于旷野攻防;
阴势四十一套,善藏于山林水泽;
还有四套合势,能阴阳相济,据说布下后有鬼神莫测之能,能让敌军在阵中迷失方向。”
“可到了西汉武帝时,东方朔认为这些阵法太过刚猛,动辄引地脉之气伤敌,有伤天和,便设法将八十一套阵图大半掩没,只留下些零散记载,如今只能从《淮南子》的‘兵略训’里寻得只言片语。
后世不少人误以为《奇门遁甲》是周朝姜尚所创,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叶震春语气愈笃定,手指还在案上轻轻点着,
“早在上古堪舆典籍《归藏》里,就已有遁甲之术的记载,共一千零八十局,能演化出三百六十种不同阵势。
当年帝禹治水,就是用了其中一百零八势,借阵势引洪水入河道,才勘定天下山川水系;
后来又以七百二十局的术法铸成九鼎,将阵势刻于鼎上,以此安定九州地脉!
至于姜尚,不过是用了其中七十二势,铸铁牛镇在黄河岸边,稳住泛滥的水脉罢了,论传承远不及上古的遁甲之术。”
朱有建坐在龙椅上,看着杨邦庆与叶震春你一言我一语,一会儿讲奇门阵势的“气脉走向”
,一会儿论遁甲之道的“阴阳合势”
,时不时跟着点头,手指还装作不经意地摩挲着龙椅扶手,摆出一副听得透彻的样子,心里却满是茫然——
两人说的那些“术数推演”
“局数演化”
,他压根没听懂,只觉得像在听天书。
倒是诸葛亮的八阵图,他还算知道些,可那些认知全来自坊间流传的《三国演义》演绎,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