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太皇太后终于死心了(5 / 7)

加入书签

nbsp;  如今大宋社会,依旧沿袭着汉唐以来,诸子析产的传统。

    也就是父母在,居一家,父母亡,诸子各分家产,各为一家。

    所以现在的民间,并没有一个强大到足可对抗官府的势力。

    像明清时代,那种皇权不下乡,宗族族长关起门来,可以用宗法处置、决断大部分乡民矛盾的事情,在大宋是没有土壤的。

    因为,构成明清宗族社会底色的物质基础是祖田、祭田等等族产。

    在掌握了这些财富后,族长就可以决定,谁家吃饱,谁家饿肚子,也可以决定谁家的孩子可以读书,谁家的孩子只能去放牛。

    而现在,所谓祖田、祭田什么的,才刚刚萌芽而已。

    这还是范仲淹带起来的风潮。

    范仲淹在家乡,设置义庄、义学、义田,以养范家子孙。

    很快就会有人发现,这个办法的妙处。

    因为,义庄、义学、义田,属于宗族所有。

    可以免于诸子析产,可以被子孙世代传续下去。

    等于给家族托底,让子孙再不济也能靠着族产生活。

    聪明人很快就会打起范仲淹的旗号,开始在家乡修桥补路,捐田助学。

    类似的操作,在现代也有。

    以慈善之名,用信托之术,规避遗产税。

    扯远了。

    回到现在的大宋社会,这是一个没有世家门阀,也没有宗族的社会。

    这就意味着,普通百姓和官府之间没有什么议价能力。

    官府手中掌握着普通人的生杀大权。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在熙宁变法前的普通人若是忽然暴富了。

    猜猜看,他会遭遇到什么?

    答案是:衙前役。

    所谓衙前,在过去分为两种,一曰:长名,二曰:乡户。

    前者就是所谓的胥吏,父死子继的肥差。

    后者则是让人闻风丧胆,让天下州郡富户瑟瑟发抖的恐怖所在。

    因为这玩意,可以很轻松的搞死一个在地方上富裕大户,让其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为什么?

    因为乡户衙前,一般干的都是转运物资或者输送赋税的差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