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1 / 3)

加入书签

【“潼关失守,安禄山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兵临城下。”

【“七十二岁的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如丧家之犬,只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皇子皇孙及数千禁军,放弃都城,狼狈西逃,美其名曰‘幸蜀’。”

【“当一行人逃至马嵬坡时,长期积累的愤怒、恐惧与绝望,终于在护驾的禁军中爆了!”

【“士兵们饥疲交加,将所有的怨气都对准了这场祸乱的源头——宰相杨国忠和其族妹杨贵妃。”

【“他们认为,正是杨国忠的专权误国、杨贵妃的‘红颜祸水’,才导致了这场几乎亡国灭种的大难!”

【“在禁军将领陈玄礼的暗中煽动和组织下,士兵们哗变,包围了唐玄宗暂住的驿站,群情激愤,刀枪出鞘,高声要求处死祸国殃民的杨氏兄妹!”

【“贵妃迷惑圣上,致使奸佞横行,祸乱朝纲,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谢天下!”

【“面对随时可能彻底失控、危及自身性命的军队,唐玄宗不得不做出选择。

为了平息众怒,保全自己,他最终忍痛下令,缢杀杨贵妃于马嵬坡下,同时处死杨国忠。”

此时已北上至灵武、正图谋自立的太子李亨看着天幕:“真是越老越昏聩!

!”

朱元璋嗤之以鼻:

“说到底,根子还是在那老皇帝自己身上!

若非他昏聩信谗,纵情声色,怎会养出这般巨蠹?”

【“马嵬坡之变后,唐玄宗继续逃入蜀地避难。”

【“而太子李亨则与父皇分道扬镳,北上抵达灵武。”

【“不久后,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遥尊远在蜀地的李隆基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即位后,迅组织力量反击叛军,任命大将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兼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共同负责平叛战事。”

【“次年,唐军击败史思明,一度收复河北大部。”

李世民看到这里,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嗯国难当头,太子能果断承担责任,另立中枢,组织抵抗,这李亨,尚算有些担当。”

一些靠前的观众心想:“哦!

之前讲朱祁钰和于谦时提过一嘴,难怪说这唐玄宗当过太上皇!”

【“在整个平叛战争中,尤为惨烈和可歌可泣的是‘睢阳之战’!”

【“河南节度副使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下,率领区区七千军民,死守睢阳孤城长达十个月之久!

其间大小战斗四百余次,竟歼灭叛军十二万人!”

【睢阳城内弹尽粮绝,树皮、纸张吃尽,甚至但将士们依然在拼死抵抗。

【“这场旷日持久的血战,牢牢拖住了叛军几十万主力部队南下江淮的步伐,为郭子仪、李光弼等部重整旗鼓、最终收复长安和洛阳,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战略时间!”

【“可以说,是以张巡为的睢阳军民,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保全了大唐的东南财赋之地,保全了唐王朝续命的根基!”

刘彻肃然起敬:“以七千疲卒,抗数十多万叛军十月,歼敌十二万!

!”

曹操也暗自点头:

“如此绝境竟能坚守十月,牵制敌主力大军这大唐,若非有此忠臣良将,恐怕真要江山易主了。”

【“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最终以唐王朝的惨胜告终。”

【“期间,大唐皇帝换了三位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