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匠心为鉴(1 / 3)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县人民医院的住院部走廊里,却响起了一阵细微而清脆的“沙沙”
声。
这声音与医院里常见的仪器滴答、脚步匆忙格格不入,倒像是春蚕食叶,带着一种生命的律动。
路过的护士和病友纷纷侧目,只见张强所在的单人病房门口,姜芸正带着几位合作社的绣娘,安静地布置着什么。
她们没有带鲜花或果篮,而是带来了一个可折叠的绣架,几卷色泽各异的桑蚕丝线,还有一排泛着温润光泽的金针。
王桂香站在一旁,手里紧紧攥着那本民国绣娘的日记,眼圈红肿,神情却比前几日多了几分决然。
“芸丫头,真的……行吗?”
一位年长的绣娘低声问,看着病房里那个戴着氧气面罩、毫无生气的男人,眼神里满是怀疑。
在她们看来,苏绣是创造美的艺术,是用来装点生活的,而不是用来救人的“药”
。
姜芸没有直接回答,她将一块素白的绸缎绷在绣架上,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我们不是在治病,”
她轻声说,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我们是在唤醒一个迷路的绣娘。”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张强走错了路,但他心里,对苏绣的那点痴迷,是真的。
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用我们所有人的‘匠心’,把他从那条歪路上,拉回来。”
她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
老匠人们沉默了,年轻绣娘们则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她们想起张强曾经也是个有灵气的学徒,只是后来被欲望蒙蔽了双眼。
病房里,消毒水的味道浓得化不开。
姜芸坐在绣架前,深吸一口气,摒除了所有杂念。
她没有选择复杂的图案,而是从最基础的“平针绣”
开始。
她的指尖捻起一根嫩绿色的丝线,劈成四股,穿入金针。
针尖落下,刺入绸缎,再轻轻带起,一道流畅而均匀的针脚便留在了白绸上。
“你们看,绣一片叶子,起针要藏,收针要隐,针脚要像春风拂过水面,不留一丝痕迹。”
她一边绣,一边轻声讲解,声音不大,却仿佛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在安静的病房里回响。
“心要静,手要稳。
线不是死的,它是有生命的,你要顺着它的性子,它才能在你的指尖开出花来。”
她的语不快,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耐心与虔诚。
这不仅仅是在教针法,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专注与热爱的故事。
几位绣娘也陆续坐下,拿起针线,跟着姜芸的节奏,在各自的绣布上练习。
一时间,病房里只剩下针尖穿过丝线的微弱声响,交织成一奇异的交响曲。
这声音,取代了冰冷的仪器声,为这个充满绝望的空间,注入了一丝久违的暖意。
王桂香看着这一幕,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
她颤抖着手,翻开那本民国绣娘的日记,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民国十六年,雨。
今日绣‘喜上梅梢’,金线用尽,师父说,匠心比金线更贵。
无金线,可用丝线代之,无匠心,则绣品无魂……”
她的声音很轻,甚至有些断断续续,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
她读的,是日记里关于“坚守”
与“责任”
的段落。
她读给儿子听,也读给自己听。
第一天,张强毫无反应。
第二天,依旧是死寂。
第三天,当姜芸讲到“打籽绣”
的要领,说“每一针都要像一颗种子,牢牢扎根在布里,才能结出饱满的果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