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祖祠探幽针影藏锋(2 / 3)

加入书签

荷花,忽然感觉到指尖传来一丝微弱的震动——领口的金针竟与绣帕上的银线产生了共鸣,针尾的珍珠泛起淡淡的光晕。

“不能再等了,我们现在就去祖祠。”

姜芸当机立断,让林晓联系园林局办理进入偏院的手续,自己则带着小满、张师傅和王桂香赶往拙政园。

偏院的大门紧闭着,门上挂着“文物修缮中”

的牌子,合作社的保安守在门口,看到众人,立刻打开了门锁。

走进偏院,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

青石板路上长满了青苔,爬满青藤的黛瓦下,几间破败的厢房静静矗立。

按照绣帕和嫁衣碎片的指引,众人很快找到西北角的位置——那里立着一块半人高的太湖石,石面上刻着一朵与绣帕上一模一样的荷花。

“就是这里了。”

姜芸掏出金针,轻轻插入荷花的花蕊处。

“咔嗒”

一声轻响,太湖石缓缓向侧面移开,露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

洞口内壁刻满了苏绣针法的图案,从基础的“齐针”

到复杂的“盘金绣”

,像一部立体的苏绣技艺史。

张师傅举着手电筒走在前面,感慨道:“老辈人说祖祠是苏绣的根,原来不止是精神传承,还有这么多实物佐证。”

洞穴尽头是一间不大的石室,正中央摆着一张雕花绣桌,桌上放着一个打开的紫檀木盒——正是宫本偷走的那个!

盒子里没有脉图,只有一封泛黄的书信和一本线装书,书信的落款赫然是“沈曼卿”

姜芸拿起书信,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

“吾之后人览此信,当知灵泉之秘。

民国三十一年,倭寇觊觎灵泉,欲以工业手段仿制苏绣牟利。

吾假意投诚,赴日潜伏于东洋绣庄,实则为护灵泉脉图与固色秘术。

今将脉图刻于石室四壁,以‘针路’藏之,唯姜氏金针可显;固色秘术载于《桑蚕丝固色要诀》,与今时化学固色之法异曲同工,实乃老辈匠人智慧结晶。

宫本盗盒,吾早有预料,盒内藏有‘绣魂香’,遇生人则散,三日之内必现踪迹。

灵泉有双脉,一脉在祖祠,一脉在海外,脉图合一,泉脉方通……”

姜芸的手微微颤抖,悬在心头的疑云终于散去——沈曼卿赴日并非叛离,而是为了守护苏绣的根!

那本《桑蚕丝固色要诀》里,记载的正是用桑叶提取物结合天然矿物固色的方法,与她和李建国研的技术原理完全一致,只是表述方式更为古朴。

“原来我们的技术,是对老辈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姜芸感慨道。

“姜姐,你看石壁!”

林晓突然惊呼。

众人转头看去,只见石室四壁在金针的光晕下,原本模糊的刻纹渐渐清晰,形成一幅完整的灵泉脉图。

脉图的主线在苏州祖祠,支线却一直延伸到海外,终点标注着“巴黎工艺博物馆”

——正是杜邦先生提到的收藏沈曼卿《墨竹图》的地方。

就在此时,石室入口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宫本带着两个黑衣人走了进来,手里举着一把手枪:“姜女士,好久不见。

多谢你帮我打开脉图,现在把书和信交出来,我可以放你们一条生路。”

王桂香突然挡在姜芸身前,眼神坚定:“要动芸丫头,先过我这关!”

张强不知何时也来了,扶着墙站在门口,手里紧紧攥着一把绣剪刀:“我不会再帮你们了!”

宫本冷笑一声,正欲开枪,小满突然快步走到绣桌前,抓起桌上的绣线,手指翻飞间,一道细密的绣线网突然展开,挡住了宫本的视线。

“这是‘天罗针’!”

张师傅惊呼,“沈曼卿的独门针法,没想到小满丫头竟然会!”<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