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匠心得证祖祠影踪(2 / 4)
/p>
这时,小满蹦蹦跳跳地跑进来,手里举着一个信封,手语打得飞快:“姜姐,有你的国际邮件,是从苏州寄来的!”
信封上没有寄件人姓名,只有“苏州绣娘祖祠管理处”
的邮戳。
里面是一封手写的信,字迹与沈曼卿日记里的笔迹有几分相似,落款是“沈曼卿之孙沈明远”
。
信里写着:“祖母遗物中,有一本《祖祠纪事》,记载‘匠心印’藏于太祖绣娘的牌位之后,牌位背面刻有‘荷鸳鸯’纹样,与您修复的绣屏图案一致。
近日有日本人以‘学术考察’为名,想进入祖祠,被我们拒绝了。”
信的附件是一张太祖绣娘牌位的照片,牌位右下角果然刻着小小的荷花鸳鸯图案,与清代荷花鸳鸯绣屏上的纹样几乎一模一样。
姜芸的心跳骤然加,她掏出民国绣娘日记,翻到“泉水竭,匠心续”
那一页,日记的空白处竟慢慢浮现出一行小字:“牌位后,印在心,针为引。”
“怎么了?”
林晓凑过来,看到日记上的字迹变化,惊讶地捂住嘴,“这日记果然有玄机!”
姜芸指尖摩挲着日记的纸页,纸页边缘带着淡淡的灵泉气息,她忽然明白,这日记不仅是线索,更是连接灵泉与祖祠的媒介。
“我们得尽快回国,去祖祠找‘匠心印’。”
当天下午,姜芸就联系了回国的机票,玛利亚得知后,特意赶来送行:“法国文化部想邀请你们明年再来办展,主题就叫‘触觉艺术与非遗传承’。”
她递给姜芸一个镀金徽章,“这是法国非遗保护协会的荣誉徽章,表彰你们对东方非遗传播的贡献。”
小满接过徽章,用手语比划着感谢,眼里闪着泪光。
这几天,她不仅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传承青年代表”
证书,还和巴黎的聋哑学校达成了合作,准备把盲绣培训班开到欧洲。
姜芸看着小满兴奋的样子,忽然想起初次见她时,那个连绣针都握不稳的小女孩,如今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回国的飞机上,姜芸一直翻看《祖祠纪事》的复印件,沈明远在信里提到,祖祠始建于明代,是苏州绣娘的精神圣地,历代绣娘都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捐给祖祠,其中就有沈曼卿的《百鸟朝凤》原稿。
“不知道原稿还在不在。”
林晓凑过来看,“山崎的人肯定是冲着原稿和灵泉源头来的。”
姜芸摩挲着日记上的“匠心印”
线索,忽然想起灵泉池边的红色纹路。
上次用“匠心唤醒”
张强后,纹路减少了一些,要是找到“匠心印”
,说不定能彻底修复灵泉。
她闭上眼睛,进入空间,灵泉池里的水比之前清澈了些许,池边的红色纹路隐隐闪烁,像是在呼应她的想法。
飞机降落在苏州机场时,已是次日清晨。
张师傅带着合作社的绣娘来接机,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束新鲜的桑花。
“欢迎回家!”
张师傅把一束桑花递给姜芸,“祖祠那边都安排好了,沈明远先生在等着我们。”
苏州绣娘祖祠坐落在拙政园东侧的一条巷子里,青瓦白墙,门口挂着“非遗传承基地”
的牌匾。
沈明远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穿着中式长衫,手里拿着一串星月菩提,看到姜芸手里的日记,眼睛一亮:“这是祖母的日记!
她临终前说,只有‘姜氏绣娘’能解开灵泉的秘密。”
祖祠正殿里,供奉着历代绣娘的牌位,最中间的就是太祖绣娘的牌位,乌黑的木牌上刻着鎏金的名字,右下角的荷花鸳鸯纹样清晰可见。
沈明远搬来梯子:“祖母说,‘匠心印’藏在牌位后面,但需要用特定的绣针才能取出来。”
姜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