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触觉的种子石沟村的夜与光(1 / 3)

加入书签

石沟村的名字,贴切得近乎残酷。

村子蜷缩在两道贫瘠的山梁之间,一条干涸的河床穿村而过,河床里的鹅卵石被太阳晒得白,像一地零碎的骨头。

土坯房错错落落,墙皮剥落处露出里面的黄泥和麦秸,仿佛一阵大风就能吹倒。

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牲畜粪便混合的气味,这是贫穷最原始、最顽固的味道。

姜芸和林晓、小满一行人,是在县扶贫办干部的陪同下,坐着颠簸的吉普车来到这里的。

车子停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惊得几只土鸡扑棱着翅膀飞上了墙头。

“姜老师,你们可算来了!”

村长是个皮肤黝黑、满脸褶子的中年男人,名叫石根。

他搓着一双粗糙的大手,眼神里既有期盼,也有掩饰不住的忐忑,“我们村这些绣娘,手艺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可……可就是卖不上价,日子过得紧巴。”

姜芸微笑着点点头,目光扫过院子里陆续聚集过来的妇女们。

她们穿着洗得白的旧衣服,头随意地挽着,怀里抱着或手里牵着孩子,一双双眼睛好奇又胆怯地打量着她们这几个“城里来的老师”

那眼神,像极了当初刚刚走出困境的自己。

“石根村长,我们这次来,就是带着技术和诚意来的。”

姜芸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合作社的‘化学固色技术’已经成熟,县里也批了专项扶贫基金,固色剂和新的金线,免费提供给大家。

我们只有一个目的,让石沟村的苏绣,重新亮起来。”

话音刚落,人群里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

免费?这对于连买一斤盐都要盘算半天的石沟村来说,无异于天降甘霖。

林晓和同来的合作社绣娘们打开带来的箱子,一排排贴着标签的固色剂瓶和一捆捆闪耀着柔和光泽的金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夺目。

女人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仿佛看到了灰暗生活里的一抹金色。

然而,当培训正式开始时,现实的阻力远比想象中要大。

村委会的堂屋成了临时教室,十几位绣娘围坐在长桌旁。

姜芸亲自示范,如何按照比例调配固色剂,如何将金线浸泡,如何测试其韧性与光泽。

“大家看,这个比例很关键,桑叶提取物是保光泽的,酸性固色剂是增韧性的,少了任何一样,效果都会打折扣。”

姜芸一边说,一边将调配好的液体倒入小瓷碗。

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名叫翠婶,是村里手艺最好的绣娘。

她拿起一束浸泡好的金线,放在指尖捻了捻,眉头却紧紧地锁了起来。

“姜老师,这……这线滑溜溜的,还有股子怪味儿,跟咱们以前用的不一样。”

翠婶的声音带着一丝怀疑,“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用的都是草木灰水,或者明矾水,哪用过这些……化学的东西?这线绣上去,过个几年,会不会烂成一团泥?”

她的话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立刻引起了共鸣。

“是啊,翠婶说得对,这玩意儿靠不靠谱啊?”

“别到时候,绣是绣快了,东西卖不出去,还砸了咱石沟村的招牌。”

原本热烈的气氛瞬间冷却下来,女人们脸上的兴奋变成了犹豫和观望。

她们穷怕了,也怕改变,任何一点风险都可能让她们本就脆弱的生活雪上加霜。

姜芸没有急于辩解。

她知道,对于这些将手艺视为命根子的老匠人来说,任何说教都显得苍白。

她从随身带来的绣品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幅修复好的《荷花鸳鸯绣屏》。

“翠婶,您是行家,您来摸摸。”

绣屏在桌上展开,那对栩栩如生的鸳鸯,眼波流转,羽毛层次分明,尤其是那用金线绣出的眼眸,在堂屋昏暗的光线下,依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