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被毁的固色剂来自巴黎的呼唤(1 / 4)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山梁,温柔地洒进石沟村的村委会大院。
昨夜的油灯早已熄灭,但堂屋里却透出一种比灯光更明亮的东西——希望。
丫丫成了全村的焦点。
她不再是那个躲在角落里、默默流泪的自卑女孩。
此刻,她正坐在小满身边,双手虽然还有些生涩,但针脚却稳定而有力。
她绣的是一片小小的荷叶,叶脉的走向,通过小满手把手的引导,已经清晰地呈现在绸缎上。
更令人惊奇的是,丫丫成了小满的“助教”
。
村里还有两个同样有听力障碍的妇女,以前只能做些简单的杂活。
当小满的“触觉教学法”
初见成效时,姜芸立刻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丫丫一个人的救赎。
“小满,你能不能……把你的感觉,教给她们?”
姜芸提议道。
小满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她让那两个妇女坐到丫丫旁边,然后,一个奇特的场景出现了。
小满先是在自己的手臂上,用指甲轻轻划出针脚的轨迹,让她们感受力度和节奏。
然后,她握住其中一个妇女的手,重复着昨晚教丫丫的动作。
而丫丫,则在一旁,用自己刚刚学会的、还很笨拙的手语,向她们解释着“心要静,手要跟着感觉走”
。
一个无声的链条,在晨光中悄然形成。
小满是源头,她的技艺和感悟通过指尖传递;丫丫是桥梁,她将这份感悟转化成聋哑人之间独有的语言;最终,技艺的活水流向了更多被隔绝在声音世界之外的人。
翠婶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眼眶湿润了。
她走到姜芸身边,声音里带着一丝愧疚和激动:“姜老师,昨天……是我老糊涂了。
我们差点就信了那些日本人的鬼话。”
“日本人?”
姜芸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词。
“是啊,”
翠婶恨恨地说,“上个月来的那几个人,说是东京什么民俗研究所的,看着文质彬彬,说话也客气。
他们收了我们几幅老绣片,给的价钱很高,还说‘这才是最纯粹的东方艺术,任何化学的东西都是污染’。
当时我们还觉得遇到了知音,现在想想,他们安的什么心!
就是不想让我们学好新本事,好继续拿我们的苦日子当他们的‘展品’!”
林晓在一旁记录着,听到这里,抬起头说:“他们这是在制造信息壁垒,用‘传统’的幌子来固化我们的贫困,太阴险了。”
姜芸点点头,心中了然。
山崎的布局,比她想象的更深。
他不仅要偷技术,更要在思想上瓦解她们,让她们固步自封,从而永远处于产业链的末端。
“翠婶,现在明白还不晚。”
姜芸拍拍她的手,“我们的手艺,我们说了算。
是让它活在博物馆里,还是让它活在我们的生活里,也该由我们自己决定。”
翠婶重重地点了点头,转身回到自己的绣绷前,眼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
她拿起一束用新方法处理过的金线,阳光下,那金线仿佛也映照出她重燃的斗志。
整个上午,石沟村的培训都沉浸在一种热火朝天的氛围里。
姜芸和林晓则趁此机会,将小满的“触觉教学法”
整理成一套简单易懂的图文手册。
她们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针法,用箭头标示出手腕力的方向,旁边再配上小满亲手示范的触感模型——用硬纸板和细绳做成的针脚浮雕。
“这套东西,以后就叫《触觉刺绣启蒙手册》。”
姜芸看着初稿,对林晓说,“我们要让所有像丫丫一样的人,都有机会接触苏绣,爱上苏绣。”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