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卢浮宫邀展函文化输出迎机遇(1 / 2)

加入书签

暮春的阳光斜斜切过苏绣合作社的玻璃窗,在青砖地上投下绣绷的菱形影子。

姜芸正伏在案前整理《苏绣化学固色技术手册》,指尖划过自己手写的批注“桑叶提取物需避光储存,温度不25c”

,指腹还残留着昨日教贫困村绣娘时沾上的桑绿汁液。

窗外传来小满带着手语节奏的笑声,聋哑绣娘们正在院子里练习穿针,丝线在空中划出细碎的银光。

“姜姐!

姜姐!

有你的国际邮件!”

林晓抱着一个牛皮纸信封冲进来,运动鞋踩在青石板上出急促的声响,信封右上角烫金的“éelouvre”

字样在阳光下格外刺眼。

合作社里瞬间安静下来,穿针的手都停在半空,连院子里的笑声也戛然而止。

姜芸站起身时,膝盖不小心撞到绣绷,出轻微的响动。

她快步迎上去,指尖触到信封的瞬间,清晰地感觉到纸张边缘的挺括——这不是寻常邮件的质感。

信封正面用中文写着“致:苏绣非遗传承人姜芸女士”

,落款处盖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圆形印章,红色印泥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润泽。

“国际邮件?是山崎那边的麻烦吗?”

张师傅放下手中的绷架,老花镜滑到鼻尖,布满老茧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刚绣完的兰草绣片。

自从桑叶田被破坏后,合作社每个人的神经都绷得很紧,尤其是提到“国际”

二字,总会先想到那个阴魂不散的日本商人。

姜芸摇头,指尖轻轻摩挲着烫金字体,忽然想起三天前玛利亚来的微信:“有个好消息要送给你,是关于苏绣的荣耀。”

她用美工刀轻轻划开信封,里面掉出一张米黄色的卡纸,印着卢浮宫金字塔的线描图案,正文是中法双语对照的印刷体,油墨带着淡淡的松木香。

“法国卢浮宫‘东方非遗展’……邀请我们参展。”

姜芸的声音有些颤,她逐字逐句地读下去,“邀请姜芸女士携带3件代表性苏绣作品,参与本届东方非遗展,展品需包含一件非遗传承创新作品……”

读到“创新作品”

时,她下意识地看向桌上的荷花鸳鸯绣屏,那修复好的鸳鸯眼在阳光下流转着金线的光泽,正是化学固色技术的结晶。

绣娘们先是短暂的沉默,随即爆出雷鸣般的欢呼。

年轻绣娘抱着小满又蹦又跳,小满激动地用手语比划着,指尖在空中快勾勒出铁塔的形状;张师傅摘下老花镜,用袖口擦了擦眼睛,反复摩挲着卡纸边缘,嘴里念叨着:“老祖宗的手艺,真的要走出国门了……”

姜芸的目光落在“策展人:皮埃尔”

的名字上,正想和林晓讨论参展细节,却现站在人群外的陈嘉豪脸色有些异样。

他靠在门框上,手里的折扇停在半空中,原本带笑的嘴角抿成一条直线,看到姜芸望过来,才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恭喜姜老板,苏绣能进卢浮宫,真是天大的好事。”

“陈先生消息真快。”

姜芸察觉到他的反常,不动声色地将邀展函递过去,“这次参展要麻烦你帮忙筹备运输和布展的事,毕竟你在海外人脉广。”

陈嘉豪接过函件的瞬间,手指在“皮埃尔”

三个字上顿了顿,眼神闪烁了一下:“皮埃尔……我好像听过这个名字,回头帮你查查他的背景。”

选展品的过程格外郑重。

姜芸先定下荷花鸳鸯绣屏,这件作品既是灵泉危机的破局之作,又藏着化学固色技术的革新,完全符合“创新作品”

的要求。

张师傅提议选《百鸟朝凤》,那是姜芸用灵泉初愈时修复的代表作,针脚里藏着最初的匠心,绣屏上的凤凰尾羽用了七十二种色线,在不同光线下能呈现出渐变的光晕。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