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触觉里的回响(1 / 4)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石磨村像一幅浸染了水墨的画,静谧而朦胧。
姜芸醒来时,小满已经不在身边。
她走出村委会的土坯房,看见院子里,小满正和阿梅还有另外两个聋哑姑娘围坐在一起。
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小满没有说话,只是握着阿梅的手,引导着绣针在绣布上穿行。
她的动作舒缓而富有韵律,像是在无声地吟唱一古老的歌谣。
阿梅的脸上不再有昨日的怯懦,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全神贯注地感受着指尖传来的每一丝细微的反馈。
另外两个姑娘则模仿着她们的姿势,在空白的绣绷上,用手指一遍遍比划着。
这一幕,让姜芸一夜的疲惫和焦虑,瞬间被一种温润的力量所抚平。
她没有上前打扰,只是静静地站在门槛上,看着。
她意识到,小满创造的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座桥梁,一座连接寂静世界与色彩斑斓的绣艺世界的桥梁。
“师父。”
小满似乎感觉到了她的目光,回过头,用手语比划,“阿梅很有天赋,她能感觉到丝线的‘情绪’。”
姜芸走过去,蹲下身,轻轻抚摸着阿梅的绣品。
那是一朵小小的、尚未完成的野菊,针脚虽然稚嫩,却透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
她看着阿梅,阿梅也抬起头,用那双清澈的眼睛望着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羞涩的笑。
姜芸的心,被这个笑容彻底融化了。
她昨晚在笔记本上写下的“山崎,舆论战,证据”
几个字,此刻仿佛有了千钧之重。
她要守护的,不仅仅是苏绣的技术,更是阿梅眼中这束刚刚被点燃的光。
培训继续进行。
姜芸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完善“触觉教学法”
上。
她和小满一起,将复杂的苏绣针法拆解成最基础的“起、承、转、合”
四个动作,再用不同粗细的砂纸,制作成模拟不同布料质感的练习板。
她们还画了一系列简单的图示,用箭头的粗细和方向,来表示用力的轻重和针脚的走向。
“你看,这个‘抢针’,就像小猫用爪子轻轻挠了一下,要快,但力道要轻。”
姜芸握着阿梅的手,在她的手心写下这句话,然后引导她的手在练习板上感受。
阿梅闭上眼睛,指尖在砂纸上缓缓划过,然后猛地睁开,眼中闪过一丝领悟。
她拿起绣针,在绣布上试了一次,针脚果然比之前均匀了许多。
“她懂了!”
刘婶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激动地拍着大腿,“天哪,她真的懂了!”
这个小小的成功,像涟漪一样在村里扩散开来。
越来越多的绣娘,不仅仅是聋哑的,甚至连一些手脚不太利索的老人,都对这个“不用听、不用看,只用心去感受”
的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村委会的院子,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然而,姜芸心中的那根刺,却并未因此拔除。
她注意到,刘婶虽然每天都来,但眼神总是有些飘忽,时不时地会朝村口的方向张望,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这天下午,县扶贫办的王主任打来了电话。
“姜芸啊,告诉你个好消息!”
王主任的声音洪亮而兴奋,“你们申请的专项基金,批下来了!
第一批款项今天就能到账。
另外,省里那个‘非遗扶贫成果展’,组委会正式函了,点名要你们合作社作为牵头单位,不仅要展示作品,还要在论坛上做经验介绍!
这可是向全省乃至全国展示你们成果的好机会啊!”
姜芸握着那部老旧的座机电话,手心微微出汗。
这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