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土坯房里的星光(1 / 3)
荷花绣屏的“鸳鸯眼”
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那一点金色的光泽,仿佛是姜芸熬干心血后重燃的星火。
合作社里,老匠人们围坐在一起,手里捧着姜芸连夜手写、油印出来的《苏绣化学固色技术手册》,指尖摩挲着纸页上娟秀又有力的字迹,像是在触摸一件失而复得的珍宝。
张师傅坐在角落,戴着老花镜,一页一页看得极慢。
他的手指不再颤抖,那本被他视若生命的、早已褪色的牡丹图,此刻就静静地放在膝头。
他抬起头,望向正在给年轻绣娘讲解要点的姜芸,浑浊的眼里有光在闪动。
他终于明白,有些东西需要坚守,但有些东西,必须改变才能活下去。
这手艺,不能真的老去,死在他们这代人手里。
“姜芸,”
张师傅站起身,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屋子都安静下来,“这手册,我带一份回去,给我那些老伙伙们看看。
他们不信我,总该信你这股子劲儿。”
姜芸眼眶一热,连忙点头:“好,张师傅。
您多提意见。”
团结的暖流在合作社里涌动,驱散了连日来的阴霾。
然而,这股暖流刚要流淌出合作社的大门,就撞上了现实的冰墙。
三天后,第一批前来学习技术的,是邻近石磨村的五位绣娘。
她们是县扶贫办推荐来的,身上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重压。
为的刘婶,五十出头,一双眼睛像被风沙磨过的石子,透着精明,也透着无奈。
“姜芸师傅,您这技术,真是神了!”
刘婶摸着样品上用化学固色金线绣出的花瓣,那光泽和韧性让她爱不释手,“可……这固色剂,得多少钱一瓶?我们……我们买不起啊。”
她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得众人心里一凉。
是啊,技术再好,如果成本高到让贫困村的绣娘望而却步,那这“技术革命”
的意义,就少了一大半。
姜芸心里一沉,但脸上依旧保持着温和的微笑:“刘婶,您别急,成本的事,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怎么想办法?我们绣一幅小件,卖出去也就几十块钱。
一瓶固色剂要是上百,我们得绣多少幅才回得了本?”
另一个年轻的绣娘小声嘀咕着,眼神黯淡下去。
气氛瞬间变得尴尬。
姜芸看着她们粗糙的、布满老茧的双手,那双手本该是创造美的,此刻却被贫困勒得喘不过气。
她攥紧了拳头,技术突破的喜悦,此刻被一种更沉重的责任感所取代。
“大家先学,固色剂的事,我来解决。”
姜芸的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我保证,不会让大家因为没钱而用不上新技术。”
送走石磨村的绣娘,姜芸一夜未眠。
她坐在灯下,翻看着合作社的账目,每一笔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
免费提供固色剂,合作社的流动资金根本撑不住。
她想到了向银行贷款,可手续繁琐,远水解不了近渴。
第二天一早,姜芸咬了咬牙,直接找到了县扶贫办的王主任。
王主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头梳得一丝不苟,看到姜芸,热情地倒了杯水:“姜芸同志,我正要找你呢!
你们合作社的技术突破,可是我们县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啊!”
姜芸没绕圈子,直接将贫困村绣娘的困境说了出来,最后恳切道:“王主任,我想申请‘非遗扶贫专项基金’,不是给我个人,是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绣娘们,用来免费提供固色剂。
技术如果不能普惠,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王主任听着,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着。
他看着姜芸眼中的焦急与真诚,沉吟片刻,忽然笑了:“你这个小姜,思路很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