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泥土里的根指尖上的光(1 / 3)
合作社展厅里的欢声笑语,像春日融化的雪水,顺着青石板路,流淌进每一个角落。
老匠人们围着那本《苏绣化学固色技术手册》,像捧着失而复得的传家宝,指尖小心翼翼地拂过姜芸手写的每一个字,仿佛能从中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匠心与温度。
张师傅握着姜芸的手,掌心的粗糙与力道,传递着一种无声的托付。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但那双微微泛红的眼里,已经写满了认可与期许。
然而,这份胜利的喜悦,在三天后,便被现实的泥土气息冲淡了。
县扶贫办的刘主任没有食言,他亲自开车,载着姜芸和林晓,前往距离县城最远的石磨村。
车子在蜿蜒的土路上颠簸,窗外是连绵的黄土坡,零星点缀着几丛顽强的绿。
石磨村,如其名,贫穷得像一块被岁月磨平了棱角的石头。
村里的绣娘们早已在村口等候。
她们穿着洗得白的蓝布衣裳,脸上刻着风霜,眼神里却带着一丝怯生生的期盼。
她们的“工作室”
,就是村头一间漏风的土坯房,里面摆着几副吱呀作响的旧绣绷,丝线的颜色也远不如合作社那般鲜亮。
“姜师傅,您可算来了!”
领头的是一位姓李的嫂子,她双手在衣襟上擦了又擦,才敢上前握住姜芸的手,“刘主任说,你们有新法子,能让我们的绣品卖上好价钱?”
姜芸看着她们,心中一酸。
她从包里拿出那本技术手册,耐心地讲解着化学固色的原理,以及桑叶提取物与固色剂的比例。
她讲得口干舌燥,但绣娘们的眼神却从最初的兴奋,渐渐变得迷茫和黯淡。
“这个……固色剂,得多少钱一瓶?”
李嫂终于忍不住,小声问道。
林晓报出了一个成本价。
那数字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土坯房里微弱的火光。
绣娘们面面相觑,有人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角。
对于这个连买一包盐都要算计半天的村子来说,这笔钱无疑是天文数字。
“而且……这个比例,‘毫克’、‘毫升’……我们哪有那精细的秤和量杯啊?”
另一位绣娘苦笑着,指了指墙角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我们这儿,配东西都靠‘一撮’、‘一勺’。”
现实的阻碍,像两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姜芸心头。
她可以攻克技术难题,却无法轻易跨越贫穷与知识鸿沟构成的鸿沟。
她带来的,本是希望的火种,此刻却显得如此遥不可及。
气氛正陷入尴尬,李嫂忽然叹了口气,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大家听:“前阵子,有几个东洋人来过,说是收绣品的。
他们看了我们的东西,一个劲儿地夸,说我们这老手艺绣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宝贝,值大价钱。
他们还说,现在外面那些花里胡哨的新法子,都是糊弄人的,用多了,就把苏绣的根给丢了。”
姜芸和林晓对视一眼,心中同时警铃大作。
山崎的人!
他们的动作,比想象中更快,也更阴险。
他们不仅在技术上偷窃,更在舆论上散播毒素,试图从根源上瓦解姜芸的努力,让这些最需要帮助的绣娘,成为他们抵制创新的“人肉盾牌”
。
“李嫂,”
姜芸的声音冷静下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他们的话,信不得。
他们想让你们的绣品‘老去’,这样他们才能用最低的价钱,收走你们几代人的心血。
而我们,是想让你们的绣品‘活下去’,活得比任何人都久,都值钱。”
她顿了顿,环视着一张张犹疑的脸,一字一句地说道:“钱的问题,技术的问题,我来想办法。
但你们要信我,更要信你们自己手里的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