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金线映日明暗潮随影生(1 / 3)
合作社的绣房里飘着淡淡的桑叶香,混着低浓度酸性固色剂特有的清冽气息,在四月的阳光下酿出些微暖意。
姜芸坐在靠窗的绣绷前,指尖捏着根刚泡好的金线,对着光转了转——金线表面凝着层极薄的光泽,不是化学试剂生硬的反光,倒像晨露落在蚕丝上的柔润,和她记忆里用灵泉浸润的金线几乎没差。
“小周,固色剂泡够一刻钟再穿针,差一分钟,金线的韧性都要打折扣。”
身后传来张师傅的声音,带着点惯有的严厉,却没了前些日子的抵触。
姜芸回头时,正看见张师傅站在年轻绣娘周玲的绣绷旁,枯瘦的手指捏着根试绣的金线,轻轻扯了扯。
周玲吐了吐舌头,赶紧把泡了十三分钟的金线放回瓷碗里,碗里的桑叶汁液还泛着浅绿的涟漪。
这是张师傅主动来绣房指导的第三天。
自从上次“化学固色绣品展”
上,他摸着荷花绣屏的鸳鸯眼,指尖触到那熟悉的丝绒质感时,眼里的执拗就松了些。
那天姜芸把测试报告递给他,纸上印着“耐水洗五十次无褪色”
“抗脆化能力提升三倍”
的字样,他没说话,只是把报告折好塞进了口袋,第二天一早就揣着自己珍藏的老金线来了绣房,说要“试试这新法子到底能不能留住老手艺的魂”
。
“张师傅,您看我这针脚,是不是比昨天稳些了?”
周玲等金线泡够时间,小心翼翼穿进针孔,在素绢上绣了朵小荷尖。
张师傅凑过去,眉头先是皱着,看了两眼后慢慢舒展,指尖轻轻拂过绣面:“针脚密了,但是金线要再松半分,别绷太紧,老辈说‘金线如流水,针脚似波纹’,得有活气。”
他一边说,一边伸手握住周玲的手腕,轻轻往上提了提,“你看,这样绣出来的荷尖,才像刚出水的样子。”
姜芸看着这一幕,心里暖得颤。
前些日子合作社分裂的阴影还没完全散,十多位老匠人集体要退出时,绣房里冷得像寒冬,连绣线掉在地上都没人捡。
她那时抱着试绣的样品,站在空荡荡的绣房里,手指捏着样品边缘,几乎要把素绢捏破——她不是怕技术推不下去,是怕老祖宗传了几百年的手艺,真要在她手里散了。
现在看着张师傅手把手教年轻绣娘,看着其他几位老匠人坐在各自的绣绷前,偶尔互相递块绣线,偶尔讨论下固色剂的浓度,她忽然觉得,那些熬夜实验的疲惫、被质疑时的委屈,都值了。
“姜姐,这是整理好的技术手册初稿,你看看还有要补的吗?”
小满抱着本蓝色封皮的笔记本走过来,笔记本上用钢笔写着“苏绣化学固色技术手册”
几个字,字迹娟秀。
姜芸接过来翻开,里面记着详细的步骤:从桑叶采摘的时间(清晨带露时最好),到固色剂的配比(酸性固色剂与桑叶汁液按1:3混合),再到金线浸泡的温度(常温二十摄氏度最佳),每一页都画着小小的示意图,比如桑叶榨汁的过滤步骤,图上还标着“用三层纱布,挤的时候要轻,别把桑叶渣混进去”
的小字。
“小满,你连过滤的纱布层数都记了?”
姜芸笑着指了指那行小字,眼里满是赞许。
小满点点头,手语比划着:“上次李工程师说,纱布层数影响汁液纯度,纯度不够会让金线暗。
我怕大家记不住,就画下来了。”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聋哑绣娘那边,我把步骤编成了手语口诀,比如‘泡线一刻钟,穿针轻三分’,她们记起来方便。”
姜芸伸手摸了摸小满的头,心里软得一塌糊涂。
小满刚来时连针都拿不稳,现在不仅自己绣得好,还想着帮其他聋哑绣娘。
她翻到手册最后一页,看见上面留着几页空白,便拿起笔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