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古籍证古法暗手露行踪(1 / 3)

加入书签

合作社的堂屋难得这么安静。

二十来个绣娘围着长桌坐成一圈,竹制绣绷靠在墙角,阳光从雕花窗棂漏进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却照不进空气里的凝重。

姜芸站在桌,手里攥着那页《清代苏州府志》的影印本,指腹反复摩挲着“明矾浸金线”

那行字,连手心的薄茧都蹭得烫。

长桌中央摆着三样东西:一小卷刚实验成功的化学固色金线,一块用传统金线绣的荷花样品,还有一个装着清水的白瓷碗。

张师傅坐在最靠近门口的位置,拐杖斜倚在腿边,目光落在那卷新金线的包装纸上,眉头皱得比上次更紧。

王婶坐在他旁边,手里捏着自己的绣针,针尖无意识地扎着衣角,嘴里小声嘀咕:“再好也是化学东西,绣出来的活计哪有灵气。”

姜芸深吸一口气,先拿起传统金线的荷花样品,放进白瓷碗里。

清水没过绣品的瞬间,碗底慢慢晕开一层淡金色——那是传统金线遇水后轻微掉色的痕迹。

“大家看,”

她的声音不算高,却让堂屋里的嘀咕声停了下来,“这是王婶上周刚绣的样品,用的是咱们一直用的老金线,才泡了一分钟,水就变色了。”

王婶的脸微微红,别过脸去却又忍不住盯着碗里的水。

几个年轻绣娘凑得更近了,小娟指着碗底的金色:“我上次给客户寄绣品,客户说洗了一次就有点褪色,原来老金线这么不禁洗啊?”

姜芸没接话,又拿起那卷化学固色金线,剪下一小段,绣在同一块白色绸缎上,再放进另一个空碗里。

她往碗里倒清水时,手稳得没晃一下——昨晚在实验室反复测试的场景还在眼前,李建国拿着耐水洗报告说“至少能经受五十次水洗不褪色”

,可此刻面对老匠人的目光,她还是觉得心跳快了半拍。

“再等十分钟。”

姜芸把碗推到桌子中间,然后从包里掏出那本《清代苏州府志》的影印本,走到张师傅面前,“张师傅,您看看这个。”

张师傅迟疑了一下,伸手接过影印本。

他的手指比姜芸的更粗糙,关节处缠着胶布——那是常年握绣针磨出来的茧子。

他凑近阳光,眯着眼睛逐字读,读到“苏绣匠人制金线,必以明矾浸之”

时,喉结明显滚了一下,握着影印本的手也顿了顿。

“这……”

张师傅抬起头,眼神里少了些抗拒,多了些疑惑,“这是真的?老祖宗真用明矾固色?”

“省图书馆的影印本,林晓特意去查的。”

姜芸赶紧补充,“明矾也是化学物质,可老祖宗用它来保护金线,就是为了让苏绣能保存更久。

我们现在用的桑叶提取物和低浓度固色剂,其实和老祖宗的想法一样,都是为了守住苏绣的根。”

堂屋里静了下来,只有窗外的麻雀偶尔叫两声。

王婶凑到张师傅身边,一起看影印本,嘴里的嘀咕变成了小声的惊叹:“原来咱们早就用化学东西了?我还以为只有现在的人才搞这些……”

十分钟很快到了。

姜芸拿起装着新金线绣品的碗,清水依旧清亮,连一点淡淡的金色都没有。

她把绣品捞出来,用干布擦干,绸缎上的金线还是那么亮,摸上去和传统金线一样柔软,没有半点硬的感觉。

“大家可以摸摸看,”

她把绣品递到绣娘们中间,“韧性和光泽都没差,耐水洗还抗脆化——上次修复荷花绣屏,用老金线绣‘鸳鸯眼’,绣完没两天就有点脆,这个不会。”

绣娘们传着摸绣品,小声的议论声慢慢变了调。

小娟摸完后眼睛亮了:“比老金线还软呢!

以后绣大件绣品,再也不用怕金线断了!”

一个头花白的老绣娘也点头:“我去年绣《清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