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绿汁浸金线旧谱映新光(1 / 3)
深夜的省城化工厂实验室里,日光灯管嗡嗡作响,把空气里的桑叶汁液味照得愈清亮。
姜芸的白大褂袖口卷到肘部,露出的小臂上沾着星星点点的绿色——那是下午在合作社桑叶田里榨取提取物时溅上的,已经干成了浅褐色的印子。
她正握着镊子,将一根细如丝的金线放进透明烧杯里,杯中的液体泛着淡淡的琥珀色,是她和李建国调整了十七次的“桑叶提取物+低浓度酸性固色剂”
配方。
“再等三分钟。”
李建国的声音从对面传来,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镜片上蒙着一层薄雾。
实验台的台灯下,他的笔记本摊开着,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有些被红笔划掉,有些则圈上了圈,最底下一行写着“第24次实验:桑叶提取物浓度12,酸性固色剂o8o1l”
。
他手里捏着计时器,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上次就是差了半分钟,金线光泽没留住。”
姜芸“嗯”
了一声,视线没离开烧杯。
金线在液体里轻轻漂浮着,像一条沉睡的金蛇。
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实验台边缘,那里放着一块巴掌大的旧绣片——是母亲生前绣的荷花,花瓣用的是传统金线,如今边缘已经有些黑。
自从灵泉水量骤减,修复这件旧绣片就成了她的心事,也成了她坚持化学固色实验的底气。
“你看!”
李建国突然低呼一声,计时器的蜂鸣声恰好响起。
姜芸立刻拿起镊子,小心地将金线从烧杯里夹出来。
清水冲过之后,金线在灯光下亮了起来——不是之前那种僵的金属反光,而是带着桑蚕丝特有的温润,像晒过太阳的蜂蜜,连捻度间的缝隙都透着柔和。
她屏住呼吸,将金线凑到母亲的旧绣片旁比对,竟现两者的光泽几乎无差,甚至新金线的韧性更足,轻轻拉扯时,没有像传统金线那样出现细微的断丝。
“成了?”
她的声音有点颤,指尖捏着金线的镊子微微晃动。
李建国凑过来,从抽屉里翻出放大镜。
他把金线放在载玻片上,透过镜片仔细看:“针脚咬合度没问题,固色剂没有破坏金线的纤维结构——姜芸,这次真成了。”
他的语气里带着难掩的激动,之前总挂在脸上的“传统与现代对立”
的顾虑,此刻全变成了笑意。
姜芸没说话,她走到窗边,推开了一条缝。
夜风裹着化工厂附近农田的泥土味吹进来,让她混沌的脑子清醒了些。
窗外的路灯下,几个工人正推着板车走过,板车上堆着成捆的桑叶——是合作社下午送过来的,为了保证提取物新鲜,林晓特意让绣娘小娟盯着采摘,说“要选顶头那片最嫩的”
。
她想起白天离开合作社时,张师傅站在门口,手里攥着那幅褪色的牡丹图,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化学的东西,哪有老祖宗的泉水靠谱?”
“在想老匠人的事?”
李建国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温水。
姜芸接过杯子,指尖碰到杯壁的凉意,才觉自己的手心全是汗。
“张师傅他们一辈子绣的都是传统金线,突然换这个,肯定接受不了。”
她低头看着杯底的水纹,“上次我把试绣的样品拿回去,王婶说‘这金线看着亮,却少了点人气’,我知道,她是怕苏绣的根没了。”
李建国沉默了片刻,转身从实验台的柜子里翻出一个牛皮纸档案袋。
“下午林晓送桑叶过来时,给了我这个。”
他把档案袋递给姜芸,“她说你之前让她查传统固色的资料,她在省图书馆找到了《清代苏州府志》的影印本,里面有一段提到了苏绣匠人用明矾固色。”
姜芸赶紧打开档案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