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残稿初显灵泉迹(1 / 3)
雨丝斜斜打在合作社的木窗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把窗外的桑树林泡成一片浓绿。
姜芸坐在靠窗的长桌前,面前摊着《苏绣技艺保护条例(草案)》,红笔在“禁止外资以任何形式侵占非遗技艺命名权”
那一行画了三道横线,笔尖的墨汁还没干,晕开小小的黑圈。
空气中飘着绣线的蚕丝香,混着雨后泥土的腥气,明明是初夏该有的温润,她却总觉得后背紧——山崎雄一的合同被工商局驳回才三天,按那人的性子,绝不会就这么善罢甘休。
“师父。”
门口传来轻轻的叩门声,小满的脑袋探进来,手语比得又快又急:“外面有个穿西装的人,说自己是《江南文化报》的记者,要采访咱们合作社‘非遗保卫战’的经验。”
姜芸放下笔,指尖无意识蹭过草案上的“苏绣”
二字——前几天听证会闹得沸沸扬扬,有媒体来采访不奇怪,但这时间点太巧,偏偏选在雨歇的傍晚,又恰逢合作社的老绣娘们都回家吃饭,只有她和小满、林晓在。
她起身时顺手抓过桌角的绣针,那是她巡夜时总攥在手里的家伙,磨得亮的针尖抵着掌心,能让她心里踏实些。
走到前厅,果然见个穿深灰色西装的男人站在柜台前,手里捏着个黑色笔记本,鼻梁上架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
见姜芸进来,他立刻笑着递上名片:“姜社长您好,我是《江南文化报》的记者周明,想跟您聊聊这次驳回山崎株式会社合同的事,顺便看看咱们合作社的溯源系统——听说这系统能给每件绣品‘上户口’,特别厉害。”
姜芸接过名片,指尖触到纸面时顿了顿——名片纸质粗糙,边角裁剪得有些毛躁,不像是正规报社常用的哑光铜版纸。
她不动声色地把名片塞进兜里,抬眼时笑意恰到好处:“周记者客气了,溯源系统是合作社和科技站一起搞的,林晓对技术更熟,我让她给您演示。”
林晓从里间走出来,手里抱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荷花绣品的溯源页面。
她推了推圆框眼镜,指尖在屏幕上滑动:“您看,每件绣品都有专属的数字编码绣线,扫码能看到绣娘姓名、桑蚕丝产地,还有针法步骤的视频记录。
像这件《荷风》,是张师傅上个月绣的,光针脚就有八十七种……”
那记者的目光却没落在屏幕上,反而时不时瞟向里间的仓库门——那里挂着“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
的牌子,里面不仅放着待出货的绣品,还有溯源系统的主机。
姜芸看在眼里,手指悄悄绕到身后,给小满比了个“注意他动作”
的手势,随即开口打断:“周记者,您刚才说想了解合同驳回的细节?工商局的正式文件我们刚收到,上面明确写着山崎的合同‘涉嫌变相侵占非遗名称权’,您要是需要,我可以复印一份给您。”
这话像是戳中了对方的软肋,他眼神明显慌了一下,手里的笔记本翻得哗哗响:“不用不用,我就是随便问问……对了,听说山崎先生之前找过刘翠花收购绣厂,您觉得他后续还会在苏绣领域布局吗?”
姜芸心里冷笑——正规记者会这么关心山崎的动向?她故意放缓语,指尖轻轻敲着柜台:“山崎先生的想法,我们猜不透。
但合作社的态度很明确,只要是保护苏绣非遗,不管谁来,我们都欢迎;可要是想打歪主意,就算是东洋资本,我们也不会让他得逞。”
话音刚落,小满突然上前一步,拽了拽姜芸的衣角,眼神直勾勾盯着那记者的公文包——刚才他掏笔时,包口没关严,露出半张纸,上面印着的图案,小满记得清楚,就是之前山崎雄一公文包里露过的“民国绣娘工坊”
旧照片的边角!
林晓也反应过来,立刻把平板电脑往桌上一放:“周记者,您这笔记本上记的怎么都是山崎株式会社的资料啊?我刚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