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伪章现形惊众座绣谱残页藏灵泉(1 / 3)

加入书签

县文化馆的听证厅里,木梁上悬着的白炽灯晃得人眼晕。

长桌两端像隔了条无形的河——姜芸这边,张师傅怀里抱着用蓝布裹得严实的老绣谱,林晓面前摊着《商标法》和纪委出具的调查笔录,小满坐在最边上,指尖反复摩挲着绣绷上未完工的“星空”

,绣线在她掌心绕出细小的圈;而山崎雄一那边,金丝眼镜男正把一叠泛黄的“史料”

摆开,纸张边缘刻意做了毛边,像是从旧书里撕下来的,却在灯光下泛着新纸才有的亮。

“各位请看,”

山崎推了推眼镜,声音里裹着刻意的温和,指腹在“史料”

上划过,“这是江户时代的《刺绣图谱》,上面记载的‘引箔绣’,与苏绣的‘盘金绣’技法完全一致,比乾隆年间的苏绣记载早了整整五十年。”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旁听席上的县官员,“也就是说,苏绣技法其实是从东洋传入中国的,我收购刘翠花的绣厂,不过是想让这门技艺‘回归本源’。”

话音刚落,旁听席就起了小声的议论。

坐在前排的招商局王主任皱了皱眉,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顿了顿——上次山崎找他“打招呼”

时,可没提过什么“技艺回归”

,只说要“促进外资合作”

姜芸的指尖在御赐绣稿的蓝布包上掐了掐,布料下的纸稿硬挺,像撑着她的底气。

她还没开口,张师傅先站了起来,怀里的老绣谱滑到臂弯,他慌忙用手托住,指节因用力而白。

“你这图谱是假的。”

老人的声音有些颤,却没一点含糊,他走到长桌前,从怀里掏出个巴掌大的木盒,打开时,里面躺着枚铜制的印章,印面刻着“苏州织造局”

五个篆字,边缘因常年使用磨得亮,“我师父是光绪年间的绣娘,她传我的时候说,清代苏绣的官用绣品,都要盖这枚‘织造局印’,你这图谱上的印章,边缘太齐,是用机器刻的,老印章的‘崩边’痕迹,你仿都仿不出来。”

山崎的脸色变了变,金丝眼镜男立刻补充:“张老先生,这可能是您记错了,东洋的古印章本就讲究工整……”

“我没记错!”

张师傅突然提高声音,伸手从老绣谱里抽出一页纸,是张民国时期的绣娘笔记,纸面上还留着当年绣娘不小心滴上的墨点,“你看这笔记里写的,‘苏绣盘金绣,需用桑蚕丝做底,金线要搓三股,每针压半针,东洋绣只用单股金线,针脚稀松’,这是技法的根本区别,你那图谱上画的,明明是单股金线,还好意思说和苏绣一致?”

旁听席的议论声大了起来。

林晓趁机站起来,把纪委的调查笔录推到桌中央:“各位,这里有工商窗口小李的供词,他承认收了山崎先生送的‘东洋丝绸’围巾,故意拖延我们查询合同条款,而山崎先生的合同里,‘独家使用苏绣技艺’的条款模糊,涉嫌侵占非遗名称权,这是《商标法》第五十九条明确禁止的。”

她顿了顿,从包里拿出那个纽扣大小的窃听器,“我们还在合作社的编码机里现了这个,上面刻着‘山崎’的1ogo,山崎先生要是真为了‘技艺传承’,为什么要窃听我们的技术讨论?”

窃听器在灯光下闪着冷光,山崎的手指在桌下攥了攥,指节泛青。

他刚想辩解,听证厅的门突然被推开,玛利亚踩着高跟鞋走进来,深蓝色的联合国证件挂在胸前,手里拿着本厚厚的文件,封面上“国际非遗保护公约”

几个字格外醒目。

“抱歉,我来晚了。”

她走到姜芸身边,把文件翻开,“根据《公约》第二条,非遗的归属权以‘传承社群’为依据,苏绣在苏州传承了千年,有织造局的官印、乾隆的御赐绣稿为证,山崎株式会社所谓的‘技艺回归’,本质上是对非遗归属权的侵犯。”

山崎的嘴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