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绣稿藏旧秘暗探窥针法(2 / 3)
骑着二八大杠,车后座绑着个布包,脸色有点急。
“姜社长,可算找着你了!”
王主任把车停在办公室门口,擦了把汗,“刚才国营刺绣厂的人去供销社,问你家的绣品用的什么线,针法是怎么教的,问得可细了,还说‘民间合作社的手艺,说不定是偷学国营厂的’。”
姜芸的眉头皱了起来。
国营厂之前就不服气她拿县评比一等奖,现在又来打听针法,怕不是想偷学,还想倒打一耙?她谢过王主任,送他到门口时,眼角的余光瞥见合作社围墙外的老槐树下,站着个穿蓝色工装的年轻人,正往绣房里张望——那工装的样式,和上次跟踪她的国营厂学徒一模一样。
“王主任,您先回,我晚点去供销社对接订单。”
她笑着跟王主任道别,等王主任的自行车走远了,才慢慢往老槐树的方向走。
那年轻人见她过来,赶紧转身往村外走,脚步慌慌张张,连掉在地上的笔记本都没捡。
姜芸捡起笔记本,翻开一看,里面画满了绣样——有合作社常做的栀子花钱包,还有小满之前绣的兔子绣片,甚至连张桂兰教大家的“打籽绣”
步骤,都用歪歪扭扭的线条记了下来。
最后一页写着行字:“王厂长说,月底前要把她们的针法摸清,大赛上压过她们。”
原来国营厂早就派人来偷学了,还想在创业大赛上搞小动作。
姜芸把笔记本合上,揣进兜里,心里却没那么慌了——偷学的只是表面针法,像小满琢磨的新绕线法、灵泉泡线的诀窍,他们学不走。
她回到绣房时,学员们已经知道了国营厂打听针法的事,气氛有点沉。
张桂兰放下绣绷,走到她身边,声音压得低:“要不咱们别教那么细了?免得被人偷了手艺。”
姜芸摇了摇头,拿起小满的荷花绣绷,举到大家面前:“咱们的手艺,不是记几个步骤就能偷走的。
小满这绕线法,她熬了半宿才琢磨透,针脚的力度、线的松紧,都得靠练靠悟。
国营厂就算画了绣样,没这份心思,也绣不出咱们的活。”
她顿了顿,又从资料册里拿出创业大赛的申报表格,指着“传承创新案例”
那栏:“咱们把小满的新针法、大家的练习笔记都整理进去,让评委看看,咱们的传承不是死的,是能跟着大家的手、跟着时代活起来的。
这样的手艺,谁也偷不走。”
橘黄色的灯光落在表格上,“传承创新”
四个字格外亮。
学员们看着小满的荷花绣绷,又看了看表格,脸上的沉郁慢慢散了。
李婶拿起绣针,笑着说:“姜社长说得对!
我今天把这牡丹绣完,也试试小满的绕线法,说不定我也能琢磨出点新东西。”
小满也跟着点头,从兜里掏出那张草纸,递给旁边的小梅,用手势比划着“一起学”
。
绣房里的气氛又活了过来,针线的“簌簌”
声重新响起来,比刚才更热闹些。
姜芸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踏实了不少。
她走到窗边,摸了摸口袋里的旧瓷瓶,里面的灵泉水比之前多了些,也亮了些。
外面的太阳已经升起来,把院子里的晾架照得清清楚楚,上面挂着的绣品在风里轻轻晃,像一片彩色的云。
只是她没忘,老槐树下那个年轻人的身影,还有苏婉清绣稿上的东洋图案——这些隐患还没解决,创业大赛和广交会也还没到。
她低头看着手腕上的瓷瓶,指尖轻轻摩挲着瓶身的纹路,心里默默想:不管前面有多少坎,只要这群姐妹在,只要苏绣的手艺在,她就一定能走过去。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院子里的槐花香,落在办公桌上的苏婉清日记上,纸页轻轻晃了晃,露出夹在里面的旧绣稿一角——那朵没画完的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