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考察组临门绣针下的抉择(1 / 4)
晨光透过糊着旧报纸的窗棂,在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姜芸坐在绣架前,指尖捻着丝线,目光却有些飘忽。
昨夜灵泉罐口那抹变强的蓝光,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至今未平。
她下意识地抬手,轻轻拂过鬓角——没有新的白,但那种深入骨髓的疲惫感,如同挥之不去的阴翳,提醒着她灵泉的消耗从未停止。
只是昨夜那微弱的复苏,像黑暗中划亮的一根火柴,虽短暂,却足以照亮前路的一角。
传承……真的能续命?她看着绣架上小娟那块歪歪扭扭的兰草绣品,那些笨拙的针脚,此刻在她眼中却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那不仅仅是丝线的堆叠,更是一种生命力的传递,一种技艺火种的延续。
她想起母亲说过的话:“针脚里藏着魂,绣品才有根。”
原来,这“魂”
与“根”
,竟是与她自己的生命脉动,有着如此隐秘而深刻的共鸣。
咚咚咚——”
敲门声比往日急促,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节奏。
姜芸心中一凛,放下绣针,起身开门。
门外站着的,是村支书老周,他脸上堆着笑,却掩不住一丝紧张和……讨好?他身后,跟着两个穿着崭新蓝色中山装、提着黑色公文包的男人。
为的那个约莫四十多岁,头梳得一丝不苟,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审视。
另一个稍年轻些,手里捧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神情严肃。
“姜芸同志啊!”
老周的声音比平时高了八度,带着点刻意的热络,“给你介绍介绍,这位是咱们县文化馆的张馆长,这位是省里下来考察民俗工艺的刘干事!
他们听说咱们村出了个‘苏绣高手’,特地来看看你!”
张馆长推了推眼镜,目光越过老周的肩膀,精准地落在姜芸身上,像探照灯一样上下扫视。
他脸上挂着公式化的微笑,却透着一股居高临下的审视:“姜芸同志?久仰了。
听说你苏绣技艺精湛,还掌握着一些……失传的针法?”
姜芸的心猛地一沉。
省里?县文化馆?考察?这些词像冰冷的石块砸进心湖。
她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后背抵住了冰冷的土墙,那触感让她瞬间清醒。
她能感觉到对方目光里的审视,像在评估一件物品的价值,而非欣赏一门技艺的灵魂。
她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微微颔:“张馆长,刘干事,快请进。”
狭小的土屋里,一下子挤进了四个男人,空气瞬间变得稀薄而压抑。
张馆长和刘干事目光炯炯地扫视着屋内,目光在墙上挂着的几幅姜芸早期练习的绣品上停留,最终,牢牢钉在了绣架旁那个不起眼的小木盒上——里面装着母亲留下的“水滴针法”
稿。
“这就是……你母亲的遗物?”
张馆长指着木盒,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探究。
姜芸心头一紧,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了。
她下意识地向前挪了半步,用身体挡住了木盒:“是,一些旧稿子,不值什么。”
“哦?那可不一定。”
张馆长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镜片后的目光闪烁着,“我们这次下来,就是专门搜集整理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瑰宝。
你母亲的手稿,还有你掌握的技艺,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他特意加重了“史料价值”
四个字,像在给一件古董定价。
刘干事适时地翻开笔记本,刷刷地记录着,笔尖划过纸面,出刺耳的沙沙声。
姜芸的心一点点往下沉。
史料价值?研究价值?这些冰冷的词汇,像一把把小刀,切割着她心中对母亲技艺那份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