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女灯夜读(1 / 2)
菜籽油灯带来的清亮无烟之光,如同在工坊的夜晚投入了一颗明珠,其好处立竿见影。不仅夜间劳作的眼睛不再受油烟熏灼,丝线纸张得以保全洁净,更深远的影响,悄然发生在那些原本日落而息、鲜少有机会触碰文字的妇人身上。
李青禾编撰的那本《农政要略》,虽言语粗浅,却汇集了她多年观察实践的耕织心得,从选种、施肥、除虫到桑蚕饲养、缫丝技巧,乃至简单的天象农谚、土壤辨识,无所不包。以往在昏暗跳跃、烟气熏人的猪油灯下,妇人们即便有心学习,也往往看不了多久便眼花头晕,难以持续。如今,在这稳定清亮的菜籽油灯下,书页上的字迹清晰可辨,久读亦不伤眼,学习的障碍骤然减小。
起初,只是周娘子、钱周氏等几个略识几个字、或对书中某些技艺特别感兴趣的妇人,在夜间劳作间隙,凑在灯下,请钱周氏或略通文墨的旁人念诵讲解。渐渐地,那明亮而安宁的灯光,如同具有某种魔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尤其是那些入了“妇农会”的寡妇们。她们大多年纪轻轻便失了丈夫,独自支撑门户,抚养幼子,生活中充满了艰辛与不确定性。以往,她们的目光多局限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和眼前的柴米油盐,识字读书,对她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甚至毫无用处的事情。但《农政要略》中那些实实在在能增产、能防病、能换来活命粮食的法子,让她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知识并非虚无缥缈,而是能与土地一样,长出养活人的庄稼。
于是,工坊夜校的景象,悄然发生了变化。每晚,在完成了必要的缫丝、纺线活计后,总有那么二三十个妇人,自发地留下来。她们洗净了沾满泥灰或丝絮的双手,拢一拢有些散乱的鬓发,围坐到那几盏珍贵的菜籽油灯下。
灯下,是三十张专注而虔诚的面孔。她们大多布衣荆钗,面容因常年劳作而显得粗糙,眼神却在那清亮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名为“求知”的光芒。钱周氏或被推举出来的、识字稍多的人坐在中间,捧着那本已被翻看得起了毛边的《农政要略》,一字一句,缓慢而清晰地念着。遇到不识的字,或不解的意,便停下来,互相探讨,或记下来,待次日请教李青禾或老塾师。
“这句‘深耕浅播,底肥足量’,是说地要挖得深,种子撒得浅,底下的肥料要下够……”
“看这里,‘桑叶带露不饲蚕’,原来早上有露水的桑叶不能直接喂蚕,怪不得上次我家的蚕有些不对劲……”
“这防虫的药方,跟娘子之前教咱们的,好像又多了两味药……”
低低的诵读声、讨论声,混杂着偶尔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响,在明亮的灯光下流淌。她们的手指,或许因常年劳作而变形粗糙,此刻却小心翼翼地指着书上的文字,笨拙却又无比认真地跟着比划。有人拿出自家带来的、用木炭写在石板或旧布片上的笔记,对照着看。遇到特别有用的法子,眼中便会迸发出欣喜的光,仿佛已经看到了来年田里更好的收成。
三十寡妇灯下学《农政要略》。
这学习,并非一时兴起。几乎夜夜如此,油灯点燃的时间,比起以往单纯为了赶工而照明,延长了何止一倍。工坊储备的菜籽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耗着。负责掌管灯油开支的周娘子,看着账本上陡然增加了近三倍的油灯费用,初时也有些咋舌。
这一日,她拿着账册去找李青禾,略有忧色:“娘子,这夜校开起来是好事,姐妹们也肯学,只是……这油钱,着实比以往多了太多,长此以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话音未落,旁边正在灯下对照书本、查看一株病秧样本的张寡妇抬起头,她如今是夜校最积极的学员之一。听闻油钱之事,她放下手中的秧苗,爽朗一笑,从怀里掏出几个磨得发亮的铜钱,塞到周娘子手里:
“周家姐姐,这有什么!咱们如今靠着娘子教的法子,田里多收了三五斗,工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