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北京灰峪村石炭纪岩层下的未解之谜3(1 / 2)
备战洞的洞口早年就被人用碎石封死了。
科考队的人搬走了部分碎石,弄出了个可以进入的缺口。
进到备战洞里面以后,他们现洞内的岩壁上,有大量人工凿击的痕迹,岩壁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粉末。
苏晓在洞口附近的一块页岩上,现了一处诡异的印痕。
印痕呈人形,长约3o厘米,蜷缩状,头部、躯干、四肢的轮廓很清晰。
看着就像是一个胎儿的形状。
在人形印痕的右侧,有一片树叶状的印痕,与“异常标本oo1”
上的叶脉纹路完全一致。
更诡异的是,人形印痕的边缘,有着好些暗红色的斑点。
经过便携式检测仪检测,显示含有微量的铁元素,与人体血液中的铁元素含量接近。
李默立即对该页岩标本进行采样,标记为“异常标本oo2”
。
这时,洞外的天空突然阴沉下来,刮起了西北风,风逐渐增大,坡上的岩层碎屑被风吹起,打在队员们的脸上、身上。
苏晓突然指着前面大道:“你们看那边!”
众人顺着她指的方向看了过去,只见化石坡顶部的山雾中,隐约出现一个头垂至腰间的蓝色人影,背对着他们,与周栓柱1972年描述的“蓝布衫人影”
完全一致。
人影停留约1o秒后,就被起的山雾吞没,消失不见了。
生了这么多诡异事情,队员们都感到很恐慌,陈瑶甚至提出提前结束科考。
李默考虑到队员的安全,以及已采集到的“异常标本oo2”
,最后决定当天下午就撤离灰峪村。
回到学校后,李默将“异常标本oo2”
送往实验室,进行切片分析和成分检测。
切片观察现,人形印痕的岩层中,存在极细的管状结构,类似植物的维管束,但排列方式与已知的石炭纪植物均不同。
成分检测显示,岩层中除了常规的硅、铝、铁等元素外,还含有微量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通常存在于生物体内,在亿万年的地质作用中,一般会分解消失,而该标本中的氨基酸却保存完好。
更令人困惑的是,在“异常标本oo2”
的树叶状印痕叶脉中,现了一根黑色的纤维,长约8毫米,直径约5o微米。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该纤维的表面有明显的鳞片结构,与人类头的鳞片结构高度一致,且纤维中检测出了人类dna的片段。
李默将研究成果整理后,投稿至《古生物学报》,但因“标本中的异常成分无法用现有地质理论解释”
的原因,稿件被退回。
后来,李默多次申请重返灰峪村进行补充调查,但因“地质遗迹保护”
“安全风险”
等原因一直没被批准。
2o2o年,李默在学校图书馆整理旧档案时,意外翻到了一本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科考队的《灰峪村地质考察日志》。
日志是当时的带队教授赵文涛写的,里面记的内容让李默越看越惊讶。
赵教授在日志里说,当年9月号,他们在化石坡海拔71o米的地方采到一块页岩标本,里面有像头似的黑色纤维,标本上还有个人形的印痕,印痕边上有暗红色的东西,看着像是什么生物留下的痕迹。
更巧的是,当天晚上,他们的营地帐篷外特出现了布鞋脚印,白天采的那块标本也不见了,标本袋里只留下一撮灰褐色的粉末。
当时向导也说的是,“是周氏女魂把标本取走了”
,赵教授当时虽然觉得这种说法很不科学,可现场确实没现有人闯进来的痕迹,所以只能把这事的经过记了下来,标注“存疑”
。
这段记录和李默他们科考队遇到的事几乎一模一样,连标本消失、脚印的细节都没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