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宋名人2(1 / 4)
天工开物·水运仪象台
第一幕:昭文馆传旨
时间:北宋元佑元年,秋,巳时
地点:昭文馆偏厅
人物:
-苏颂:58岁,右谏议大夫,鬓微霜,目光如炬,手持一卷《浑仪图》
-韩公廉:32岁,国子监算学博士,青布长衫,指节沾着墨痕,正摆弄算筹
-宫束班五人:
赵铁牛:28岁,铁匠出身,膀大腰圆,腰间别着铁锤,说话带喘
周小乙:19岁,木匠学徒,瘦小灵活,总爱往梁上爬,怀里揣着木尺
吴老三:45岁,铜匠,手上布满铜绿,爱摸胡子,说话慢半拍
柳阿妹:22岁,织工,指尖有茧,总带着针线包,爱较真
钱六:3o岁,石匠,沉默寡言,背上背着凿子,走路踩得地面响
(偏厅窗棂漏进秋日,苏颂将《浑仪图》铺在案上,韩公廉的算筹在旁摆成星轨状。
宫束班五人挤在门口,赵铁牛的铁锤撞得门框叮当响,周小乙踮着脚往案上瞅,被柳阿妹拽了拽衣角。
)
苏颂:(指尖点在图上“浑象”
处)陛下命我等造一台“水运仪象台”
,要能观星、显象、报时,三者合一。
公廉,你来说说,昨日算的齿轮齿数可对?
韩公廉:(拿起三根算筹,横纵交错摆开)回苏大人,若要让浑象每日转一周,需用直径二尺的铜轮,齿三百六十,再配一个齿四十的小轮,由水力驱动——只是这铜轮要铸得匀,差一分便会偏。
(赵铁牛突然往前迈了一步,铁锤“当啷”
掉在地上)
赵铁牛:(挠着头,声音洪亮)大人,俺打铁十年,最沉的铁锅也才三十斤,这铜轮怕不得有几百斤?俺那风箱怕是拉不动!
周小乙:(蹦到案边,木尺敲了敲图上的支架)铁牛哥你别慌!
俺爹说过,“立木顶千斤”
,俺给铜轮做个木架,用三根横梁顶着,保准不塌!
柳阿妹:(从针线包里掏出棉线,比着图上的传动带)小乙你别瞎吹!
木架得防潮,不然过了梅雨季就朽了。
俺看该用浸了桐油的麻绳当传动带,比皮绳结实,还不生虫。
吴老三:(慢悠悠摸了摸胡子,指了指铜轮的齿痕)阿妹说得在理,可这铜轮的齿得刻得齐。
俺上次给寺庙铸钟,差了半分,钟声就哑了——这天文仪器,差一丝怕就观不准星了。
(钱六突然蹲下身,用凿子在地面画了个圆圈,又画了三道竖线,抬头看着苏颂,声音沙哑)
钱六:石基。
三尺深,用青石夯。
铜轮重,木架轻,得压着石基才稳。
苏颂:(抚掌大笑,指了指宫束班五人)好!
铁牛管熔铜,小乙做木架,老三刻铜齿,阿妹制传动带,钱六打石基。
公廉,你每日来查验尺寸,若有差池,咱们再改。
韩公廉:(收起算筹,笑着点头)大人放心,我这算筹每日都要核对三遍,绝不让齿轮差半齿。
只是……(瞥了眼赵铁牛腰间的铁锤)铁牛兄,熔铜的炭火得用栗木炭,比松木火烈,不然铜水熔不透,会有砂眼。
赵铁牛:(一拍胸脯,捡起铁锤)俺这就去买栗木炭!
要是熔不透,俺就守着熔炉不睡觉,直到铜水像镜子一样亮!
第二幕:熔炉旁的差错
时间:一个月后,冬,未时
地点:昭文馆后院工坊
人物:苏颂、韩公廉、宫束班五人,两名杂役
(工坊中央立着一座熔炉,火光冲天,赵铁牛赤着上身,正拉着风箱,汗珠顺着脊背往下淌。
周小乙的木架已搭起一半,三根横梁用榫卯扣着,他正趴在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