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唐音乐3(4 / 4)
头):
不用钱。
咱们编这曲子,就是想让大伙儿的离愁有个地方放,不是为了赚钱。
青布衫书生(走上前,对着老木等人拱手):
晚辈是要去安西都护府求学的,刚才听了这曲子,心里的愁绪都唱出来了。
能不能请几位再唱一遍?我想把谱子记下来,带到安西去,让那边的人也听听长安的调子。
老木(点头):
好!
咱们再唱一遍,你慢慢记。
众人又唱了一遍《阳关三叠》,这次,人群里有人跟着轻轻和。
唱完后,书生捧着记好的谱子,对着众人深深鞠了一躬:“多谢几位,晚辈定当把这曲子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长安城外渭水畔,有这么一群好心人,编了这么好的曲子。”
接下来的日子,宫束班每天清晨都会在渡口弹唱《阳关三叠》。
有人把谱子抄下来,带到了洛阳、扬州;有人把曲子教给了乐坊的歌女,歌女们唱着《阳关三叠》,台下的人听着,想起了远方的亲友;还有西出阳关的商人,把曲子教给了沿途的驿卒,驿卒们哼着调子,把长安的离愁,带到了千里之外的西域。
这天,老木等人正在弹唱,一个驿卒骑着马从西边来,路过渡口时,听到曲子,勒住了马。
等曲子唱完,驿卒跳下马,对着老木等人笑道:“我从阳关过来,那边的人都在唱这《阳关三叠》呢!
说是从长安传过来的,听着就想家。”
石头(兴奋地跳起来):
真的?咱们编的曲子,传到阳关了?
阿竹(握着竹笛,眼睛里闪着光):
太好了,那些西出阳关的人,听到这曲子,就像听到长安的声音了。
小茶(轻轻拨了下琵琶弦,笑着说):
以后,不管他们走多远,只要听到《阳关三叠》,就知道有人在长安惦记着他们。
老木(望着渭水东流,夕阳落在众人身上,温暖又柔和):
咱们这群憨货,没做过什么大事,却编了一段能传远的曲子。
这就够了。
渭水的风吹过,带着《阳关三叠》的调子,飘向远方。
渡口的人来了又走,只有老槐树下的琴声、笛声、鼓声,日复一日地响着,把长安的离愁,把宫束班的憨直与温情,传向了民间,传过了阳关,传了一代又一代。
尾声
场景
长安城内,乐坊,若干年后。
一个歌女抱着琵琶,站在台上,对着满座宾客,缓缓唱起《阳关三叠》。
台下,一个白苍苍的老人,正是当年的石头,他拄着拐杖,听着曲子,眼睛里泛起了泪光。
歌女唱完,台下掌声雷动。
一个年轻人问石头:“老人家,您知道这《阳关三叠》是谁编的吗?”
石头笑着,声音有些沙哑:“是一群憨货,在渭水畔的老槐树下,编的。
他们是宫束班的,是我的兄弟。”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那他们现在在哪儿呢?”
石头望向窗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老木、阿竹、小茶、老郑,他们在槐树下,笑着编曲子,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温暖又明亮。
“他们啊,”
石头轻声说,“在这曲子里,在这长安的风里,在每一个听到《阳关三叠》的人心里。”
歌女又开始唱第二遍,调子轻柔又苍凉,飘出乐坊,飘向长安的大街小巷,飘向远方的渭水,飘向千里之外的阳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