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唐(乐器)2(1 / 2)

加入书签

唐宫木作闲谭:宫束班造箜篌记

人物表

- 老墨:宫束班掌作,年近五十,手稳心细,总揣着半块啃剩的胡饼,看似严肃实则护短。

- 阿拙:二十出头,力气大却常磕坏木料,爱蹲在墙角琢磨新鲜玩意儿,手上总沾着木屑。

- 小茶:十六七岁,原是乐坊学徒,因误闯宫束班被老墨留下打杂,识乐谱,会哼几句曲子。

- 瘦猴:二十岁,手脚麻利,嘴也快,爱捉弄阿拙,却总在关键时刻帮他圆场。

- 李三郎:路过的民间乐师,背着旧琵琶,头发花白,眼神亮得像浸了月光。

第一幕:木屑堆里的“怪念头”

场景

长安城西市宫束班作坊,正午。

作坊里堆满松木、桐木,阳光从天窗漏下来,照得木屑像金粉似的飘。老墨坐在案前刨一块梨木,刀刃划过木料的声音“沙沙”响;瘦猴蹲在门槛上编竹篾,时不时瞟一眼蹲在角落的阿拙。阿拙手里攥着半截断弦,正对着一块掏空的桐木鼓捣,嘴里还念念有词。

瘦猴:(扔了片竹屑砸阿拙)阿拙!你跟那破木头嘀咕啥呢?老墨让你劈的檀木,你劈了三根就蹲这儿装神仙,小心他那把刨子飞你后脑勺上!

阿拙:(没回头,手指敲了敲桐木腔)你听,这木头敲着响,跟乐坊里的琴似的。要是能绷上弦,说不定能出声儿。

老墨:(停下刨子,吹了吹木头上的灰)阿拙,咱们是做工艺门的,不是造乐器的。这桐木是给吏部尚书家做门簪的,你再凿,小心我让你赔。

小茶:(端着一碗凉茶过来,递给老墨)墨师傅,阿拙说得也不是没道理。我以前在乐坊,见乐师们调琴,也是靠木头的共鸣。这桐木轻,声音肯定脆。

阿拙:(眼睛一亮,蹦起来凑到老墨跟前)就是就是!小茶也这么说!你看咱们做门用的榫卯,能把木头拼得严丝合缝;要是做个架子,把弦绷在上面,再用木楔子调松紧,说不定比琵琶还好听!

老墨:(瞪了阿拙一眼,却没真生气,咬了口胡饼)你小子,脑子里净是些不着边际的想法。罢了,反正今日天热,尚书家的门簪也不急着交。你要折腾,就用角落里那堆废木料,别糟践好木头。

瘦猴:(拍着大腿笑)哈哈!老墨这是默许了?阿拙,你要是做不出来,晚上就给咱们洗三天脚!

阿拙:(撸起袖子,抓起锯子)要是做出来了,你给我洗!小茶,你帮我看看,弦该绷几根?

小茶:(蹲下来,在地上画了个琴的样子)琵琶是四根弦,箜篌……我听乐师说过,以前宫里有竖箜篌,像半截大树,弦能有二十多根呢!

阿拙:(眼睛瞪得溜圆)二十多根?那得找根粗点的木头当柱子!瘦猴,帮我把那根断了的枣木柱子扛过来!

瘦猴:(嘴上嘟囔,却还是起身去扛木头)真是憨货,二十多根弦,你安得过来吗?

第二幕:榫卯里的“笨功夫”

场景

三日后,同一作坊,傍晚。

作坊里飘着桐油的味道,阿拙做的“箜篌”已经有了雏形:枣木做的竖柱立在地上,顶端雕了个简单的凤凰头(其实更像只歪脖子鸡),柱身上钻了二十四个小孔;横木架在柱顶,用榫卯扣得牢牢的,上面绷了十二根弦——有从旧琵琶上拆的,有小茶从乐坊借来的,还有两根是阿拙用麻线搓的。

阿拙正蹲在地上,用小刨子修柱底的木墩,额头上全是汗;小茶坐在旁边,手里拿着一张旧乐谱,时不时哼一句,让阿拙调弦。老墨背着手,在箜篌跟前转了两圈,眉头皱着,却没说话;瘦猴靠在门框上,手里把玩着一个木簪,眼神里带着点期待。

阿拙:(擦了把汗,拨了下弦)小茶,你再听听,这根弦是不是太松了?我总觉得跟你哼的调对不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