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淬火流程的“敏捷开发”(2 / 3)

加入书签

p> 分工明确,众人立刻行动起来。铁火长老虽然满腹疑虑,但也被这高效、目标明确的团队协作方式弄得有些不适应,下意识地开始配合解答一些问题。

分析室内,赵明小组对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抓耳挠腮,不时爆发争论。

“你看这个案例,同样是‘青钢剑’,同一天,张师兄成功了,李师兄失败了,环境参数几乎一样!”

“会不会是投入角度的问题?记录上没写啊!”

“快看!所有失败案例中,淬火前法器表面‘赤红色’的描述,有‘亮红’、‘暗红’、‘橙红’…是不是颜色深度有讲究?”

苏小婉小组则泡在炼器堂,顶着炼器师们好奇或不耐的目光,拿着玉简各种记录,甚至还试图用温度感应类法术去测法器表面的实时温度,被炼器师以“干扰心神”为由轰出去好几次,最后不得不采取“远观”策略。

沈问则整合两边传回的数据,在“弹幕视角”和“bUG检测仪”的辅助下,疯狂构建着分析模型。他将法器的状态、环境变量视为“输入”,将淬火结果视为“输出”,试图找到中间那个最优的“函数关系”。

几天后,第一次“项目进度评审会”在分析室召开。

赵明小组汇报:“我们发现,失败案例与‘淬火前法器表面温度’存在强相关性!但传统方法靠肉眼观色判断温度,误差极大!而且,不同炼器师对‘赤红’的定义标准不一!”

苏小婉小组汇报:“我们观察到,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在法器投入寒泉前的瞬间,其内部灵纹闪烁的频率和亮度模式有细微差别!但无法量化!”

铁火长老补充:“灵纹闪烁模式?那倒是…古籍中有提过‘灵韵将凝,光华内蕴’的说法,但也是模糊描述。”

沈问听完,点了点头:“很好!我们已经找到了两个关键优化点:一是将温度判断从主观‘观色’变为客观‘测量’;二是将‘灵纹状态’从模糊描述变为可量化的‘闪烁模式指标’。”

他拿出几枚新炼制的、看起来像是怀表的小法器:“这是我让百工堂临时加工的‘灵温计’,可以非接触式快速读取法器表面温度,精度远胜肉眼。”

他又指向一块准备好的玉璧:“接下来,我们需要建立‘灵纹闪烁模式’的量化标准。苏小婉,把你们记录的成功和失败案例的最后瞬间影像,慢速、逐帧播放给大家看,我们一起找出规律!”

接下来的工作,更像是一场集体的“找不同”游戏。在沈问的引导下,众人瞪大了眼睛,对比着成功和失败时灵纹闪烁的细微差异。铁火长老也投入进来,凭借其深厚经验,指出了几个关键特征点。

最终,他们初步定义出了一套基于灵纹闪烁频率、亮度峰值、以及特定节点光晕扩散程度的“灵纹就绪度指数”。

“现在,我们有了明确的‘输入’指标(精确温度、灵纹就绪度)和‘输出’目标(成功淬火)。”沈问总结道,“下一步,就是进行‘A\/b测试’!”

他设计了一套新的淬火流程:使用“灵温计”监控温度,达到精确阈值(而非依赖观色);同时观察“灵纹就绪度指数”,达到标准值(而非依赖感觉),即刻投入寒泉。

铁火长老亲自操刀,进行对比测试。第一次,按照传统方法,凭感觉投入——失败,法器表面出现细微裂纹。

第二次,按照沈问的新流程,严格卡着数据和指数投入——成功!法器胚胎顺利淬火,灵光湛然,品质甚至比平时成功时更胜一筹!

第三次,第四次…连续五次新流程测试,全部成功!而穿插进行的传统方法测试,则依旧有失败的情况。

铁火长老看着手中那几件按照新流程淬火成功的法器,又看了看旁边记录着精确数据和指数的玉简,沉默了许久。他那张一向火爆的脸上,露出了复杂无比的神情,有震惊,有恍然,还有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