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十字路口的迷茫与突围(2 / 3)
感到害怕和抗拒。
·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未来能做什么。
简历一片空白,面试毫无底气。
·将考研作为“避风港”
:并非出于学术追求,而是将考研视为延缓进入社会、缓解当下焦虑的缓冲地带。
这是一种“被动考研”
。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象:
1考研“高考化”
:逐年激增的考研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迷茫的“随大流者”
。
2“全职儿女”
的出现:一部分毕业生暂时不就业,居家生活,通过承担部分家务来换取父母的经济支持,成为一种新型的“啃老”
模式。
3“躺平”
与“低欲望”
的流行:这背后往往不是真正的无欲无求,而是在面对巨大压力和不确定性时,一种防御性的心理退缩。
这不仅仅是个人惰性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
单纯的道德批判(“好吃懒做”
)无法解决问题,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三、破局之道:从“空心人”
到“实心人”
的系统性重建
在辅导员又一次的约谈中,熊哥袒露了自己看不进书的痛苦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没有说教,而是给了他一个建议:“我觉得,你需要的不是立刻决定考不考研,而是先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诊断’和‘职业探索’。”
第一步:认知重构——停止内耗,接纳现状
心理老师帮助熊哥认识到:
·“看不进书”
是结果,不是原因。
原因是你的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在之前的投机和债务危机中被严重透支,神经系统还处于一种“应激后疲劳”
状态。
这需要时间恢复,不能强求。
·考研与工作,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选项。
它们的本质是不同的成长路径。
关键在于哪条路更适合你现阶段的状态和特质。
·“不甘心”
是宝贵的情绪。
它说明你内心仍有火苗,不愿平庸。
关键在于,要把这种“不甘心”
从对过去失败的懊悔,转向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
第二步:职业测评与生涯规划——用科学代替感觉
熊哥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完成了一系列专业的职业测评(如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bti性格测试等)。
测评结果和他自己模糊的感知相互印证:他属于企业型(e)和社交型(s)特质较强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追求经济效益和成就,但研究型(i)特质偏弱,这正好解释了他对枯燥理论学习的排斥。
基于测评结果,职业规划师与他一起:
·探索职业世界:不再空泛地讨论“找工作”
,而是具体研究哪些行业和岗位(如市场营销、销售、运营、项目管理、活动策划等)更适合他的性格特质。
·进行“职业访谈”
:规划师建议他,联系几位在这些领域工作的学长学姐,进行一次15-3o分钟的电话交流,了解真实的工作内容、展路径和所需能力。
这种“一手信息”
远比网上碎片化的抱怨更有价值。
·重新解读“创业”
:规划师肯定了他之前的“创业”
经历中展现出的行动力、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敏感度,并引导他思考:如何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合法的、创造价值的商业环境中,而不是投机领域。
第三步:能力建设与简历重塑——从“无话可写”
到“有的放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