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十字路口的迷茫与突围(1 / 3)

加入书签

债务的物理痕迹可以轻易抹去,但心理的余震却久久不散。

当外部的危机解除,内部的战争才刚刚打响。

第二学期的开学,对熊哥而言,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复杂滋味。

补考的成绩出来了,六门挂科的课程,他低空掠过,全部踩线过关。

那张沉重的“学业预警”

通知,总算可以暂时封存进档案袋里。

家里的帮助像一场及时雨,浇灭了熊熊燃烧的债务之火。

十三万多的欠款被一次性还清,但父亲递过来的一张措辞严谨、条款清晰的借条,也让他彻底明白了“代价”

二字的含义。

“钱,我们帮你还了。

但这是借给你的,不是给你的。”

父亲的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算利息。

你毕业工作后,有了收入,必须按月偿还。

这是让你长记性,男人的责任,自己扛。”

熊哥默默地在借条上签了字,按了手印。

那张薄薄的纸,比之前所有的催债短信加起来还要沉重。

它是一种契约,更是一座警钟。

一、考研还是工作?一个伪命题下的真实困境

危机解除,新的压力接踵而至。

熊哥进入了本科的最后一年。

家庭的“政治局会议”

做出决议:全力备战考研。

父母的理由充分且现实:

“现在本科文凭不值钱了,你看看招聘会,好点的岗位哪个不要硕士?”

“你之前荒废了那么多,正好趁读研把专业知识补回来,重塑一下简历。”

“有了研究生学历,高,平台好,将来展空间更大。”

这些道理,熊哥无从反驳。

他也尝试着捧起《高等数学》和《英语词汇》,但不到十分钟,心神就开始涣散。

书本上的字句像一群游动的蝌蚪,无法在脑海中汇聚成清晰的图像。

他的注意力阈值,在之前那半年高强度的“商业投机”

——盯盘、刷群、算账、扯皮——中被无限拉高了。

那种即时反馈、数字跳动的刺激,与考研这种需要长期蛰伏、延迟满足的枯燥学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他变得浮躁、焦虑,无法深度阅读和思考。

这是一种典型的“创业后遗症”

,或者说,是投机活动对心智结构的破坏性改造。

母亲看到他心不在焉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

书看不进,研考不上,那你明年毕业想干嘛?继续胡搞瞎搞?我告诉你,家里不会再养你了!

你要是不考研,毕业就自己出去找工作,自己养活自己!”

“啃老!”

——这顶沉甸甸的帽子,被母亲愤怒地扣在了他的头上。

熊哥内心充满了委屈和不甘。

他并非真想“啃老”

,他只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以及对踏入社会感到一种本能的恐惧。

二、“慢就业”

与“主动啃老”

:一代青年的共性迷思

熊哥的困境并非个例。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一个庞大的“熊哥群体”

他们共同的特征是:

·对本科所学专业缺乏热情和清晰认知:高考填志愿时可能是盲目的,或是被调剂的,四年学习并未培养出深厚的专业兴趣和核心竞争力。

·对职场存在“想象恐惧”

:从各种渠道(社交媒体、学长学姐抱怨)听闻“996”

、“内卷”

、“职场pua”

,对从校园“温室”

踏入社会“丛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