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6研新 珠峰之约(1 / 2)
晨光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在陆研新手边的金属材料样本上投下细密的光斑。
他正专注地记录一组导材料的临界温度数据,手机震动打破了寂静——一封来自“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前沿科学中心”
的邀请函赫然在目。
这封邮件开篇的“珠峰计划”
四个字让陆研新的指尖微微颤。
他想起三年前在德国马普所交流时,那位银的沃尔夫教授曾感叹:“中国的珠峰计划,是要在科研的喜马拉雅山脉上开辟新路径。”
如今,这条路径已经真切地延伸至他的脚下。
根据前沿科学中心的建设定位,中心将作为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试验区,需要实现物理空间、研究队伍、目标任务和投入保障四个方面的实体化运行。
陆研新即将加入的材料科学前沿中心,正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建设的实体机构,拥有独立运营的万平米实验室集群和年均过五千万元的稳定经费。
更吸引他的是中心对“非共识项目”
的特殊支持机制——那些被传统评审认为过于冒险的原始创新,在这里能够获得特殊的培育渠道。
中心的组织架构让陆研新耳目一新。
走廊两侧的透明实验室里,材料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甚至计算科学的团队共享着极端环境模拟装置。
左侧,人工智能小组正在训练材料缺陷预测的神经网络;右侧,跨尺度表征平台连接着冷冻电镜和原子探针;最深处,他即将主导的“亚稳态材料设计”
团队,将融合相场理论、量子计算与高通量实验,尝试破解传统合金强度-韧性倒置关系的世纪难题。
这种配置正是中心坚持学科交叉原则的体现。
在次团队会议上,席科学家李哲教授展示了一幅战略图谱:“我们的目标是构建‘材料智能创制平台’,这需要打破材料、信息、工程三大学科的壁垒。
研新,你提出的‘动态界面能垒调控’设想,正好成为交叉研究的枢纽点。”
陆研新被授予的不仅是席研究员职位,更是一份探索科研“无人区”
的许可。
中心手册中明确写道:“鼓励开展高风险、高回报的‘从o到1’研究”
。
他的个课题“外场耦合下亚稳相形成动力学”
,正是传统材料学界鲜有涉足的前沿领域——在脉冲电磁场与极端压力协同作用下,探索金属玻璃中非晶-准晶转变的临界条件。
为支撑这类前沿探索,中心配备了国内独家的飞秒激光-同步辐射联用系统。
当陆研新第一次看到直径三十米的环形真空管道时,不禁想起奶奶讲述的红军长征故事——而今他面对的,是基础研究领域的“赤水河”
,需要在国际竞争中开辟新的道路。
中心的运行机制处处体现着深化改革的理念。
在人员聘用方面,陆研新拥有自主组建团队的权利,可直接向全球出录用通知,采用预聘-长聘与项目合同制结合的双轨模式;在资源调配方面,每个团队享有独立的财务编码,无需经过传统院系审批即可快采购特殊试剂和设备;在评价体系方面,中心摒弃论文数量考核,改用代表性成果国际评估制,研究人员三年内无需提交任何进度报告。
更令他惊讶的是学术委员会的构成:十一位委员中包括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三位欧美科学院院士,外籍专家比例过三分之一。
在次课题评审会上,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詹姆斯博士通过全息投影提出建议:“你们应该更关注应变率对形核位垒的非线性效应。”
作为坚持科教融合的实践,陆研新需同时承担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任务。
他名下的位博士生来自新材料与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课题恰好关联他正在构建的机器学习辅助设计平台:开深度生成模型,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