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山河故人入梦来(2 / 3)

加入书签

/p>

雕塑栩栩如生,仿佛将一段凝固的历史立在了眼前。

陆奶奶停下脚步,伸出手,轻轻触摸那冰凉的、被岁月侵蚀出绿锈的脚夫脊背。

那冰冷的触感,却仿佛带着灼人的温度。

“你爷爷……刚认识我那会儿,跟我吹牛,说他祖上也在码头上扛过盐包。”

陆奶奶对桂姨说,嘴角带着一丝追忆的温柔,“他说,那时候,这河面上啊,帆樯如林,号子震天。

从四川自贡运来的盐巴,在这里上岸,再用人挑马驮,散到贵州各地去。

满街都是客栈、酒肆、赌场,南腔北调,热闹得像个‘小重庆’。”

她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那条喧嚣的河流,那些古旧的木船,那些流着汗、喊着号子的精壮汉子。

空气里,混杂着河水的水汽、盐巴的咸味,以及……对了,还有那时就已存在的、从沿河酒坊里飘出的酒香。

“扛一天盐包,累得散了架,能喝上一碗本地最烈的‘烧刀子’,就是最大的享受了。”

陆奶奶仿佛在复述爷爷当年的话语,“他说,那酒一下肚,像一团火,从喉咙烧到心里,所有的疲乏和委屈,就都烧没了。”

桂姨接话道:“是嘞,老话都说,‘盐路即酒路’。

没有当年这盐运带来的繁华,没有这些南来北往的客商,我们茅台镇的酒,也传不了那么远,名气也打不了那么响。”

刘金看着雕塑,又看看如今平静的、主要用于旅游观光的河面,感慨道:“真是不敢想。

现在这路多好走,那时候的前辈,太不容易了。”

陆奶奶点点头。

盐与酒,这对跨越了数百年的“搭档”

,共同塑造了茅台镇的筋骨与血脉。

她触摸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塑,更是一段关于生存、贸易与文明交流的厚重历史。

这片土地的第一次腾飞,并非仅仅依靠酒,而是源于那白色晶体所带来的流动性。

这份认知,让她对故乡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三、偶遇“酒二代”

沿着栈道继续前行,路过一个环境清雅的临河茶舍。

走累了,三人便进去歇脚。

茶舍老板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姓李,衣着得体,谈吐不俗。

见陆奶奶是远道回来的老乡,便热情地攀谈起来。

“我啊,算是个‘酒二代’。”

李老板笑着自我介绍,“我父亲那一辈就在镇上的集体酒厂干活。

我年轻时,一心想着出去闯,觉得这山沟里除了酿酒没别的出息。

去了深圳、上海,做了十几年外贸。”

“那怎么又回来了?”

刘金好奇地问。

“大概……是血脉召唤?”

李老板幽默地说,眼神里却透着认真,“在外面越久,越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后来父亲年纪大了,家里的老酒坊虽然小,但也不想让它就这么没了。

正好赶上这几年镇上搞酒旅融合,我就回来了。

把老作坊升级了一下,不做量,只做精,主打一些定制酒、封坛酒。

顺便开了这个茶舍,让来买酒、旅游的人,有个安静地方坐坐,听听茅台镇真正的故事。”

他给陆奶奶泡上一杯本地的翠芽清茶,继续说道:“像我们这样的,镇上现在不少。

以前都想着往外跑,现在很多都回来了。

带着外面的见识、新的理念,回来做酒,做文化,做旅游。

感觉……感觉像是在给老树新芽。”

陆奶奶静静地听着,心中波澜涌动。

这不就是韩枚那类年轻人的“进阶版”

吗?他们出去了,见识了世界的广阔,最终却选择将更广阔的视野带回到这个生养他们的山谷。

这不是简单的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