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时间授时系统的盾与眼(4 / 5)
式将‘秒’的定义从天文秒改为原子秒:‘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精细能级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o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时间基准,从此从宏观的天体运行,转移到了微观的原子世界。”
“咱们国家奋起直追。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自主研原子钟,磕磕绊绊,步步艰辛。
要知道,最高精度的原子钟,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涉及量子物理、电子技术、激光冷却、真空……一大堆顶尖科技。
造不出来,或者精度不够,你的时间标准就得受制于人,至少在高端应用上如此。”
“到了冷战后期,特别是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出现,让时间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战略层面。
gps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一个遍布全球的、高精度的时间同步系统!
卫星上有原子钟,地面站有时钟,用户接收机通过比较不同卫星信号的时间差来计算位置。
你的时钟要是不准,或者你的时间系统被人做了手脚,你的导弹可能打偏,你的舰队可能迷航。
时间,成了隐藏在国家军事盾牌背后的基石。”
“所以,你看,‘北京时间’的进化史,就是一部中国从被动接受到独立自主,从跟随模仿到力争前沿的奋斗史。
从依靠徐家汇观象台的部分技术,到建立自己的国家授时中心;从引进国外原子钟,到自主研的铯原子钟、氢原子钟、甚至后来的铷原子钟小批量生产;从短波授时,到长波、低频时码、电话、网络、乃至现在的卫星授时(比如北斗系统)……我们一直在努力构建独立自主、安全可靠的时间频率体系。”
“而这次报告里提到的,‘东经12o的诞生’,指的是新一代‘北京时间’溯源系统,它不仅仅是保持百万年误差小于一秒的稳定度那么简单。
它意味着,我们建立了完全不依赖于gps或其他任何外部系统的、从原子钟产生原始秒信号,到信号加工、比对、合成,再到通过光纤、卫星等多种手段传递到全国各地的、完整闭环的时间溯源链。
这条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自主可控,并且精度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这条东经12o度的时间基准线,如今不再只是一条地图上的虚线,它是由深埋地下的光纤网络、高悬苍穹的北斗卫星、遍布全国的监测站,以及像你这样的实验室里正在研的新材料共同编织成的一条‘时间长城’。
它定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准时间,是这片土地上所有活动运行的节拍器,更是未来‘时间主权’之争中,我们最坚实的立足点。”
---
鬼子六的意识流叙述停了下来,带着一种难得的、近乎肃穆的意味。
陆研新久久无言。
脚边的元宝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沉重,不再蹭他,而是安静地趴伏下来,下巴搁在前爪上,只有耳朵偶尔机警地转动一下。
他从未想过,那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看似理所当然的“北京时间”
,其背后竟然交织着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此尖端科技的博弈、以及如此沉重的国家命运。
他所在的实验室,他正在攻克的纳米级时间精度材料,正是这条“时间长城”
上一块至关重要的、面向未来的城砖。
报告里那些冰冷的术语——“时间主权”
、“网络核武”
、“定价权之争”
——此刻仿佛都有了温度,与历史深处先辈们为统一时区、研制钟表而付出的努力连接在了一起。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早已开始,并且正在加。
“所以,”
陆研新的意识再次流向鬼子六,“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要把这块‘砖’,烧得更硬,砌得更高?”
“不然呢?”
鬼子六的意识恢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