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时间授时系统的盾与眼(3 / 5)

加入书签

/p>

---

(以下为鬼子六通过意识流向陆研新科普“北京时间”

“小子,你以为‘北京时间’就是紫禁城里的更鼓,或者钟楼上的自鸣钟那么简单?差得远哩!”

“咱老祖宗玩时间的时候,那帮西洋人还在树上摘果子呢!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靠的是观测太阳——这叫‘真太阳时’。

但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自转轴还歪着,导致真太阳时并不均匀,一天的长度总在变。

于是有了‘平太阳时’,算是把时间平均了一下。

古代那些精密的漏刻、浑天仪、水运仪象台,追求的就是这个‘平’。”

“但这一切,都基于‘地方时’。

开封的正午,和广州的正午,它不是同一个时刻。

这在农业社会没问题,可到了工业时代,特别是有了铁路、电报之后,麻烦就大了。

各城各表,火车时刻表得印成百科全书那么厚!”

“所以,世界需要划分时区。

1884年的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定下了以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经线为零度,划分全球24个时区的规矩。

那时候,咱们大清国也派了代表,但积贫积弱,话语权有限。

理论上,中国横跨五个时区,应该用五个标准时,但事实上,从民国到建国初,情况乱得很,有过‘中原时区’、‘陇蜀时区’、‘回藏时区’等等,执行也是七零八落。”

“真正的转折,是新中国成立后。

百废待兴,但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现代国家,没有统一的时间怎么行?195o年代,国家下定决心,必须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计时标准。

这就是‘北京时间’的。”

“为什么选东经12o度?这里头有学问。

先,这条线大致穿过我国东部沿海中心,比如杭州、常州附近,覆盖了当时最主要的人口和经济区域。

采用这个时区的时间(东八区),能让大多数地区的工作生活节奏与昼夜交替基本吻合。

其次,技术上的考虑。

当时承担我国时间布重任的,是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和上海的徐家汇观象台(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末,由法国耶稣会士建立,在我国近代天文和时间测量史上地位特殊)。

东经12o度线距离这些早期的时间测量中心不算太远,便于管理和信号传输。”

“所以,‘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当地的时间’。

北京的地理位置大约是东经116度多,它的‘平太阳时’比东经12o度的‘平太阳时’要晚大约十几分钟。

我们使用的‘北京时间’,是‘东八区(东经12o度中央经线)的标准时’,这是一个法律和政治意义上的统一时间,牺牲了部分地理位置上的精确性,换来了国家运行的最高效率。

这份魄力,在当时是需要极大决断的。”

“确定了标准,接下来就是如何产生和保持这个‘标准时间’。

早期依靠的是天文观测,测量恒星位置来反推时间。

但地球自转有波动,不够稳定。

于是,更稳定的守时工具出现了——石英钟。

利用石英晶体震荡的频率来计时,精度比天文观测高了好几个数量级。

咱们国家在陕西天文台(后更名为国家授时中心)建立了短波授时台,通过无线电波向全国射‘北京时间’信号。

‘嘟…嘟…嘟…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x点整’,这声音,成了几代中国人的记忆。”

“但石英钟也有缺陷,频率会受温度、老化等因素影响。

真正革命性的突破,是原子钟的出现。

利用原子内部能级跃迁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作为计时基准,极其稳定!

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